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灣生活

諾貝爾化學獎 DNA修復揭癌症面紗

【大紀元10月7日報導】(中央社台北7日電)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DNA修復」領域的三位先驅。DNA修復機制與癌症息息相關,三人完備了基礎理論,後續包括標靶藥物研究、基因改造技術等,都可歸功於他們的貢獻。

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為英國的林達爾(Tomas Lindahl)以及美國的默德里奇(Paul Modrich)、桑卡(Aziz Sancar),以「修復DNA的機械作用研究」共同獲獎。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所特聘研究員蔡明道表示,最初科學家知道癌症跟DNA有關,但不知道其所以然。林達爾等人則點出,DNA本來就有一定機率會損壞,但生物有與生俱來的DNA修復機制,維持身體健康;一旦修復機制出了問題,就會導致疾病。

蔡明道表示,林達爾等人完備了相關理論基礎,讓世人對生物體的DNA修復機制有了認識。DNA修復不是一條簡單的路徑,而是非常複雜,不同的酵素、蛋白質,都有可能影響部分功能。在三人之後,透過無數科學家們的努力,知識不斷累積,進而了解各種疾病成因、開發標靶藥物等,改善人類的生活。

蔡明道表示,「DNA修復」的理論,不是一個單獨事件,而是長期、逐步累積而成,林達爾等三人扮演了先驅的角色。今年化學獎得主之一的桑卡,曾經到中研院做學術交流,蔡明道對他的印象,是一個很隨和的學者,很樂於和學生討論。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副主任吳瑞裕表示,很多因素都可能導致DNA損害,例如歐美常見的皮膚癌,就和DNA缺陷及紫外線的影響有關。另外,細胞本身複製分裂時,也有一定機會出錯,「再健康的人都會」,只是正常狀況下,可以依靠DNA修復機制處理。

吳瑞裕表示,相對於單細胞生物,人體DNA出錯的機率低的多,但一旦出錯就很嚴重,修復機制更形重要。林達爾等人將整個DNA修復理論,完整地建立起來,對人類了解疾病成因、進而開發藥物,有極為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