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10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謝月琴台灣宜蘭報導)10月4日下午,農村詩人吳茂松與駐縣作家林文義、頭城畫家鉛筆馬丁和文史工作者莊文生一同來到南澳「好糧食堂」,與當地的自然農業耕作者交流,吸收南澳農村知識。參與的聽眾有在南澳堅持自然農作的阿江先生(陳昌江)、打工換宿的年輕人、蓬萊國小校長王麗萍和正好騎鐵馬路過的一行初抵國門的旅外商人。阿江戲稱「這是南澳最有文藝的一天」。
「好糧食堂」葉品妤堂主說自己來自城市,五年前第一次來到南澳,體認到「彎腰就是最禮敬土地的方式」。阿江先生則說現在種田不再是作物,農村已成為舞台、農耕成為生活樂趣。話雖如此,他仍笑稱來打工的只有三種人:失戀、失業和失去人生方向。來到南澳的年輕人們有的是環島打工、有的是放下城市高薪工作而來、也有的是畢業後就投入農耕。
深受感動的吳茂松分享了自己的詩作《一條安心的溪河》鼓勵年輕人:「 而今我將在她的裙角邊停止飄泊/飲其乳汁以農以生/一如結廬田間的陶淵明/晨起除草直到肩回鋤頭上的月光⋯⋯與她為伍久了/不願只作緣溪行的武陵人/踩進溪河夾帶來雲影與泥香的水田/發現耕耘和收穫不必合乎邏輯/桃花源裡總是豐年──」。
同樣深受感動的林文義也回應說自己至今雖然不曾下田,但就如同彎腰是禮敬土地,他堅持只以紙筆寫作也是心懷禮敬文字之意,在筆墨之間,融入心血。最後吳茂松則以《漣漪》一詩作結,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像漣漪,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向漣漪,一點一點地相互影響擴散。
莊文生老師指出,很多宜蘭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宜蘭。南澳很適合用腳踏車去踩踏認識他。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局長林秋芳表示:「蘭陽每個地方都端出好菜、每個人都扮演角色,而文學就藏在這看似理所當然的生活中。」因此堅持舉辦「山、農、漁-村落文學發展計畫」,邀請作家體驗村落裡人的溫度與土地的溫度,再覓文學桃花源。
責任編輯:鄭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