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10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賴月貴台灣新竹報導)學習不再只是知識的背誦,而是看見、體驗與感動,竹北六家的「東興圳」與沿岸的古蹟、學校奇妙地連結在一起,彷彿貫穿著歷史與未來,催生出「六家水圳見學園區」的概念與行動。
農業社會,水是生活的重心,許多六家舊住戶的生活記憶是關於巡水圳、搶水源、守水,以及在圳道戲水、抓魚蝦等。雖然六家曾是新竹著名的穀倉,而今唯存清代修築的東興圳貫穿其中。水圳是都市計畫改變後留下的線索,帶領人們穿越歷史,看見過去,指向未來。
新竹縣文化局長蔡榮光表示,在高鐵開發過程中,東興圳沿線的綠帶公園,難得保存了8處古蹟與歷史建築、10多處伯公廟和老樹,還有7所學校分布水圳兩側,文化局將整合相關資源形成「水圳見學園區」,做為文化與生態的環境教育場域,以水圳串連都市發展和歷史古蹟。
文化資產科長張愛倫說,東興圳沿線保存的古蹟與歷史建築有東平問禮堂、林家祠、忠孝堂、大夫第及汾陽堂等8處,是家族祭拜的家廟,客家人很重視族群,雖然已到外地發展,每年還是會回來祭拜祖先,伯公廟也有10座,都是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中心。
特別的是,水圳兩側除了新建社區大樓,還有興隆等3所國小、東興等2所國中、及一所大學(交大客家學院),在都市計畫中,因為文史工作者和環保團體的建議,加上都市計畫主事者的從善如流,一起被保留了下來。張愛倫說,水圳、古蹟和學校三者如此的相生相倚,能留下歷史的軌跡,真是老天爺奇妙的安排。
為整合相關資源,文化局將成立行動工作坊,結合學校、社區和團體,透過公共論壇、社區座談等方式,形成完整的水圳見學園區組織,之後將建構一處故事館,活化歷史空間,做為實踐見學體驗園區第一步。
文化局表示,東興圳從早年的灌溉功能,到現代滯洪、集水、生態、景觀、親水及涵養土壤等多用途,都是串聯六家的生命之水;希望新舊住民透過參與體驗行動,凝聚社區共識,共同打造優質的水岸城市。
汾陽堂的活化與再生
歷經2年修復,竹北泉州厝汾陽堂在今年9月20日竣工,新竹縣長邱鏡淳與客委會代表、地方仕紳、郭家宗親和興隆、六家、東興國小三校師生共同舉辦竣工儀式,宣告「汾陽堂活化再生」正式啟動。
未來,汾陽堂除了維持郭氏族親祭祀,與展示郭氏族親遷移來台辛勤的開墾歷史,以及過去農村家庭生活情境之外,左右橫屋將做為藝文展演及社區親子閱讀之教育學習場所。
竣工當天也舉辦了104年古蹟日活動,導覽志工以汾陽堂的老故事,帶領民眾親近了解文化資產,認識六家墾拓歷史與舊地名沿革,東興圳沿線的古蹟歷史建築、伯公,並安排水圳導覽解說,讓民眾體驗古早生活的情境。
竹北六家庄舊稱六張犁聚落,8個古蹟中有6個集中一處,附近為新興高級社區,為讓新舊景觀協調一致,新竹縣政府近年積極向中央爭取經費修復,當地居民樂觀其成,認為古蹟是珍貴的文化資產,希望政府能加快腳步。
「新瓦屋」成文創聚落
「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也是六家的古蹟之一,在文化局資產科和推廣科的鼓勵之下,成了善用、活化歷史空間的典範;園區每月定期舉辦各種活動,周末還有小農、文創市集,露天音樂會、板凳電影院等,這裡已經成為和附近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好鄰居。
新瓦屋的藝術駐村,包括一諾藝術、打幫你樂團、新竹縣農會農民直銷站、新竹縣13好市集和綠禾塘等,在此可以欣賞藝術創作,也可買到健康無毒的蔬菜,透過「耕讀生活趣」的系列活動,認識在地特色農作物,認識友善小農,發現人與土地的感動故事;也可以報名小學堂參加各種有趣、實用的課程。
此地一年四季都有活動推出,春季裡,5月母親節的週末舉辦「懷萱茶會」、茶市集、茶學堂三大主題,讓民眾學習茶藝、品茶,也由小朋友輪流奉茶給媽媽,在音樂與茶香中,親子同享天倫之樂。
早期客家鄉親為慶祝一年之豐收與對天的感恩,常在曬穀後的禾埕廣場進行電影的播放,附近居民於晚餐時分,老老少少自備小板凳或席地而坐,欣賞電影兼聯絡感情,配合暑假,新瓦屋每年於7、8月間推出板凳電影院,已有10年的歷史,盼透過電影放映活動,讓民眾回憶起早期的農村生活,進一步認識客家文化。
責任編輯:鄭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