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德國免費大學教育在美國難以實現
【大紀元2015年10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柳芳編譯報導)德國社會對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承諾如此認真,以至於在德國的美國人也可享受免費的大學教育,而在美國實現免費大學教育的目標卻相當困難,這主要源於兩國人在意識形態、歷史背景、納稅及對高等教育選擇方面存在的差異。
《洛杉磯時報》10月29日報導,儘管加州在1960年就推出了一項為當地學生免大學學費的總體規劃,但今年加州大學可能還會考慮增加學費。
據德國學術交流服務北美區總監萊蒙斯(Nina Lemmens)介紹,德國大學通常只收學生的註冊費。雖然各大學在收費上有細微差別,總體看德國大學生平均每年的註冊費約不到600美元,此外沒有其它收費。與加州大學每年5,472美元的學費相比,德國大學的收費算是鳳毛麟角。
文章說,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
1. 意識形態不同
在美國,人們對成功的定義主要是指通過個人努力付出而取得成功。這種意識形態深深地影響了許多政策制定者及他們對教育的看法。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高等教育研究會主任Cecilia Rios-Aguilar說,「具有這種意識形態的政策制定者認為,人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完成大學學業,而不需要外援。」
在德國,整個社會普遍認為高等教育是一種公益事業,應該是免費的。
德國政府曾經主張向大學生收取學費。2005年,德國高等法院還廢除了一項禁止學校收學費的法律,允許各學校自行決定是否收取學費。在隨後的幾年中,德國有10個州的大學開始要求繳納學費,金額為每學期500歐元(約545美元)。
隨後有學生抗議這種做法,選舉人也反對這麼做,因為德國社會的普遍認為教育是一項公益事業,不該收取費用。
去年底開始,這些收費的德國大學又主動否定了這種做法。
2. 稅收不同
不收大學學費不等於沒有人支付這筆費用。在德國,稅收比率高出美國許多,這也使得政府獲得更多資金,投入學校。這或許就是高稅收,高福利的做法。
在歐洲,實行高稅率的國家不在少數:
比利時的平均稅率:42.3%
德國: 39.4%
丹麥: 38.4%
奧地利: 34.6%
匈牙利: 34.5%
意大利: 31.6%
荷蘭: 31.4%
芬蘭: 28.8%
法國: 28.7%
土耳其: 27.4%
英國: 23.7%
美國的平均稅率為24.8%。
此外,德國大學的校舍及教學設施也沒有美國大學的豪華和講究。
3. 大學數量
根據美國教育部的統計,截至2011年,美國私立大學所占比例達到60%,而在德國,私立大學的比例不到1/3。
歐洲國家的大學多數建立於幾百年前,教學目的是向最精英的人才施教。這意味著只有相對一小部分人能夠獲得高等教育,因此政府也能負擔得起這筆教育支出。
在上世紀60年代末,歐洲一些國家的學生試圖打破這種局面,尋求機會均等,爭取為每個人獲得受教育的權利。
1968年5月,巴黎的一些學生領導了教育改革運動。之後,德國學生也發起運動,要求增加學生對學校的控制力。
在美國,教育向每個人開放,當美國政府意識到自己無法為這麼龐大的受教育人群支付大學費用時,更多的私立學校及非營利教育機構便應運而生。到目前為止,美國私立學校除了從政府那裡獲得部分資金外,還通過學費及校友會捐款來維持運作和管理。
長期以來,美國學生和選民對支付學費已經習以為常,不太可能很快改變這種做法。
4. 就讀大學的人數
雖然在德國上大學是免費的,但進入大學學習和獲得畢業證書及學位的人數卻比美國少得多。
在德國25至34歲的人之間,只有30%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學業,其中包括獲得學位及職業培訓的人。在美國的同齡人中,有45%的人獲得了高等教育學歷。
德國是一個資源並不豐富、人口密集度高的國家,但他們的最大資源是擁有許多高技能的勞工。德國的大學及職業教育學校都是培養優秀勞工的來源,而且完成職業技能培訓的人同樣受到尊重。而在美國,職業教育學校數量非常少,人們幾乎只能通過上大學為自己爭取未來的成功。
在德國,許多公司都與職業培訓學校建立聯繫並為學校提供教學資金,這麼做也緩解了政府為大學教育承擔費用的壓力。
目前美國和加拿大也意識到他們缺乏職業培訓學校。南加州大學教授Tatianna Melguizo說,美國公司需要與社區大學建立更緊密的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職業培訓教育,增加美國的高等教育渠道。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