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科教文化

九月初九重陽節 桓景降瘟魔故事歷代相傳

【大紀元2015年10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每年黃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是中華傳統節日之一。此節日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每一個傳統節日之所以可以流傳下來都有它背後的原因。可惜的是,一些老祖宗留下的傳統被漸漸遺失,許多傳統節日也被遺忘,重陽節即其中之一,雖然許多學者專家頻頻呼籲恢復傳統節日,但是收效甚微,除了商家借各種節日進行促銷,還讓人們勉強知道這些節日的名稱外,其內涵已鮮少人知了。其實與其它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的背後亦有玄機,與人們息息相關。

傳統節日在大陸慢慢消失

大陸媒體報導,傳統的重陽佳節,古時流傳下來的許多民俗,現今都被人們淡忘。記者發現這些傳統的節俗正在慢慢丟失。而「重陽敬老」的主題,似乎也並未得到很好的體現。大陸一名資深編輯對記者表示:「如果不是看到電梯裡的廣告,我幾乎忘了重陽節快到了。」他也表示並不知道過去的習俗,也不清楚重陽節該怎麼過。

另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在接受採訪時則告訴記者,自己老家在山東,過去年輕的時候會和父母一起賞菊花,即便不按照傳統的重陽節習俗出去登高、插茱萸,也會儘量選擇重陽節前後的某一天,一同出遊,「不過現在情況不同了,很多過去的老習慣都漸漸沒了」。

而一位年輕人更加乾脆利落地回答:「我們家從來不過重陽節,這個日子跟平時工作日沒啥區別。」

許多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傳統文化都在逐漸地被人遺忘,隨著老一輩人的消失而消失。

對利益的追逐,讓很多人開始相信風水,相信好的風水可以旺家、旺財、讓人健康、長壽等。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易經》,喜歡看相、看風水,卻不知道其背後深藏的內涵。這些其實都來自於古代的道家,古人相信天人合一,相信天、自然與人息息相關。大多節氣、傳統節日也包含著天象、自然於人體養生的關係,重陽節也不例外。

重陽節的由來

黃曆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這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遊》裡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裡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也是祈福禳災的節日,為甚麼古老的習俗中重陽節要戴茱萸、喝菊花酒,說能避邪消災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古老的傳說,此傳說被記錄在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中。

仙人傳法 人們消災避難

重陽節相傳是由桓景和費長房的故事而來,這是重陽節最主要的一個傳說故事。 河南有個地方叫汝南,傳說這個地方每年秋天的時候就鬧瘟疫,每年都會死好多人。有一個年輕人叫桓景一心想著為大家除去瘟魔,不讓瘟魔肆虐、殺人。

據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諧記》中記載,桓景拜一位東漢有名的仙人費長房為師。有一天費長房對弟子桓景說:「九月初九,你家鄉汝河裡邊的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去,到那去救大家。」還送給了他一包茱萸的葉子,讓他回家以後教人用紅色或醬色的布縫成包,就是香囊,把葉子放在裡邊,繫在胳膊上。費長房又給了他一壺菊花酒,告訴他到那天給鄉鄰們分著喝了,說有這兩樣東西老百姓就能躲過這個災難。於是桓景受師命,帶上師父所贈的那把青龍降魔劍,還有茱萸葉、菊花酒回到家鄉。

九月初九的早晨,按照師父的叮囑桓景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

人們下山回家後,發現雞鴨都死了,但是沒有人受傷,大家都躲過了這一劫。從此,每逢黃曆九月初九,插茱萸、登高、飲菊花酒,便成了重陽節的風俗,歷代相傳下來。隨著這個節日習俗的傳承,這個桓景降瘟魔的故事也口耳相傳,代代流傳下來。

茱萸的傳說

重陽節也叫茱萸節,古時人們在重陽節佩戴茱萸囊,這個茱萸,它的果實可以驅寒、祛痛、止瀉,而根能殺蟲。所以茱萸還有雅號叫「辟邪翁」,它辟邪,跟端午節的艾草類似,它有香味,也防蚊蟲。這個茱萸囊可戴在手臂上,或插在頭上。

這個茱萸也有個傳說。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吳國比較弱小,楚國比較強大,所以吳國每年都向楚國進貢。有一年,吳國的使者帶著一種名叫萸的藥材,來楚國送給楚王。但楚王喜歡金銀財寶,一看吳國送上的只是些草,心裡便很不高興,把使者罵了一頓,轟了出去。

楚國有一個姓朱的大夫,非常善良,他把吳國的使者帶回家招待,吳國的使者告訴他,這是吳國非常好的藥材,因為聽說楚王每年都犯胃病、胃疼、胃寒,而這個藥治腹痛、胃寒效果非常好,所以他們才像國寶似的奉獻給楚王。這個朱大夫就把藥留了下來,然後盛情款待了使者並且把他送回國。

第二年,楚王的老毛病又犯了,腹痛的像刀絞一樣,所有的醫生想盡辦法也治不好,正在束手無策之時,朱大夫便把萸煎成湯,給楚王喝,其病症馬上消除。楚王要獎賞朱大夫,並問這是甚麼靈丹妙藥。朱大夫便告訴楚王,這是去年吳國進貢的藥材。楚王聽後馬上派人拿著禮品到吳國去道歉,重賞了朱大夫,並命人在楚國種萸。

兩三年後,楚國瘟疫流行,人們採萸煎湯來喝,治好了瘟疫,老百姓特別感激這位善良的朱大夫,所以就在萸前邊加了一個「朱」字,就是朱萸,後來覺得「朱」這字不太合適,就在上邊加了一個草字頭,便成了茱萸。

菊——藥中聖賢

菊花一身盡為寶,古時被稱為「延壽客」,民間稱之為「藥中聖賢。」《神農本草經》將之列為上品,是由於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勞延年」之故。菊花可以疏風熱、清肝火、明頭目、解瘡毒,對風火肝熱所致的頭痛眩暈、目赤脹痛、疔瘡腫毒等,均有很高的療效。李時珍描述:「菊之苗可蔬(蔬菜),葉可啜,花可餌,根實可藥,囊之可枕,釀之可飲,自本至末,罔不有功。」

菊原產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早在春秋時期的《爾雅》中,就有了對菊的記載。中國古籍《禮記.月令》云:「季秋之月,鞠有黃華」,鞠是菊的古字。人們喜愛菊花,說它無桃李之妖艷,有松柏之堅心,又因其盛開於百花凋零的深秋時節且凌寒不凋,被譽為「花中君子」。

古人認為,茶茗用白菊花,故白菊又有「金芯」之美稱。若在菊花中適當配以相應中藥,又可治療多種疾病。如菊花配茶葉,不僅芳香可口,且能解除疲勞;配枸杞,則色香味更佳,不惟明目,延齡尤良;配桑葉泡茶,可治風熱感冒、風火目疾;配胖大海,能清音利咽、通便秘;配山楂,炒決明子泡茶,又能治療高血壓、高血脂症;配金銀花,則可防治小兒痱子及瘡腫。

這些傳說、傳統節日的習俗可以流傳幾千年而不衰一定有它背後的原因。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通過各朝史官的記載、民間故事、傳統節日、文藝作品等方式代代相傳,不僅僅是故事,從這些習俗中可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神傳文化、神護佑人的文化。歷朝歷代神都通過各種方式讓人學會從大自然中獲取藥材,幫助人們躲避瘟疫、疾病,也告訴人們養生的秘訣。人如果不信神了,忘記了神傳的文化內涵,毀壞著大自然,遺忘了傳統節日的真正內涵,瘟疫來臨時,人們恐怕將不知道如何消災解難了。#

責任編輯:李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