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南加隨筆】嶺南畫派簡介

作者:李鶴崑
font print 人氣: 16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5年10月21日訊】清朝末年,西風東漸,革命志士浴血奮起,推翻帝制,建立民國!當年政治風起雲湧之外,中國文藝界也激起千層浪潮!值其時勢,嶺南先賢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發起藝術改革運動。

提倡現代國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化自然,重視寫生!主張「折衷中外,融合古今」以為千年國畫注入新血!世人因諸賢皆為百粵之士,故以「嶺南畫派」稱之。

時光流逝,彈指百年!嶺南派先賢所發起之藝術改新思潮,一直影響中國國畫深遠流長,至今方興未艾!遍及海內外華人世界!

嶺南畫派三位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

第二代傑出畫家:趙少昂、楊善深、關山月、何香凝、關保民、方人定、黎雄才、吳子顏⋯⋯。

第三代傑出畫家:歐豪年、黃磊生、黎明、林湖奎、盧清遠⋯⋯。

嶺南畫派創立,經歷百年之洗練,後起者眾,人才輩出,至今已蔚然成風!據知海內外己有十八間嶺南派紀念館之多!除上列諸位大師外,歷年傑出之畫家共有二百多位!而年青俊才源源不絕於學,故將在國畫史上創建輝煌之新頁,可期不遠矣!

現定居南加州之嶺南畫派大儒吳子顏大師(業餘畫家,我的恩師),現年九十二,早年師承高劍父,後就教於名師趙少昂。

曾旅居臺灣多年,與張大千、黃君璧等名家交流切磋!因出身書香世家,「詩、書、畫、印」四絕皆強!故其畫風超凡,意境高雅,無論山水、花鳥、蟲魚、走獸、人物皆出神入化、構圖嚴謹、五墨分明、融會古今。是本派碩果僅存的國寶級國畫大師!

更在十多年前創立「南風國畫學會」於洛杉磯,教誨後學無數,歷年多次聯展佳評如潮,蜚聲藝壇!畢生以發揚嶺南畫派於海外為己任,盡心竭智倡導國粹,誠為我等後輩之典範!

筆者有緣,幸列吳子顏老師之門牆,轉瞬多年,勤習技法兼討教畫理。故對水墨黑白、花鳥蟲魚,略悟心得!期盼餘生,步武先賢,弘揚嶺南畫派之精神,為我中華文化盡一份綿薄之力!

【編按】作者李鶴崑,祖籍廣東,臺大電機系畢業,留美電腦碩士。曾任總工程師並自創電腦公司。業餘喜愛文藝,書法習隸書、行草、魏碑。國畫宗嶺南派花鳥、蟲魚、山水。原文刊登於「北美南加州華人寫作協會」2012年《文苑》。

責任編輯:古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1月6日訊】(大紀元記者彭秋燕樹林市報導)樹林市嶺南畫派中生代畫家黃有勝「大日堂畫會」,是由一群愛好山水國畫之社會人士所組成,特於今年1月2日起,第一次在樹林地區展出學習成果,黃有勝期勉學生,樹林市又多了十幾位畫家,不要靠老師,要一個個走出來。
  • 灣區著名嶺南派畫家簡國籓及學生,8月6日在硅谷亞洲藝術中心聯合舉辦首次師生畫展,當日藝術名家郭儀、歐豪年、侯北人、李可梅、高木森、郭儀、伏文彥等出席了開幕儀式。
  • 【大紀元10月2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21日電)由廣東美術館策劃的「味象-當代嶺南寫意狀態」即日起展出,介紹嶺南畫派在融合東西方文化與歷史衝擊下所呈現的多元面貌。
  • 【大紀元6月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3日電)故宮即日起舉辦「溯源與拓展─嶺南畫派特展」,展出90件作品,完整呈現嶺南畫派的畫風脈絡及民初繪畫的革新轉變。
  • (大紀元記者袁玫艾爾蒙地市報導)嶺南畫派注重墨骨、渲染、寫生、重彩,南風國畫學會15-16日在洛僑中心第11屆的學員聯展中,22位會員展出了包括山水、花蟲、鳥獸、人物等的72幅作品。
  • 中東地毯與歐洲繪畫有著相互交織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在宗教繪畫和肖像畫中常出現進口地毯,尤其是來自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地毯。這些充滿異國情調、昂貴的紡織品可以用來展現財富、現世性和地位。它們還為畫面的構圖增添了色彩和圖案。
  • 蓋德克解釋,戶外寫生有一個挑戰,就是看到的風景有太多的細節令人不知從何下手。摩爾教他如何將場景分解為簡單的圖形來找到繪畫的焦點,然後學習場景構圖的明暗變化(value,即明度)。剛開始的時候,蓋德克限制蓋德克只能用黑色、白色和灰色來調色,用明暗來描繪形體。
  • 德拉克洛瓦熱衷於描繪異國帶有充沛情感的場景,以此凸顯文明與野蠻之間的張力。這些元素充分體現在他對大型貓科動物(特別是獅子和老虎)的描繪上。在他整個職涯中,他都在觀察這些貓科動物,了解它們的習性,然後運用各種媒材捕捉貓科動物威風凜凜的一面。由此創作出知名的藝術作品也都成為他的傑作。
  • 幾世紀以來,學者們一直試圖釐清關於荷馬的真相:是否真有這樣一個人?如果有,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於他的創作?他的神話故事是否具有歷史真實性?這些詩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還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積,仍是有待商榷的問題,但大家都達成共識:這些詩最初是在希臘文字廣泛發展之前,於公元前7、8世紀之交的某個時候創作出來並口耳相傳的。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