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擊三尺青鋒,尚低迴著白衣飄飄的易水歌;登臨半城煙沙,仍浮沉著壯懷激烈的英雄魄。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多歲的秦良玉,贏得兵家縱橫的功名,也飽受家破人亡的生死無常。青天白日,她尚能忙於軍機政務的打理,在兵士面前維繫著一代女將的威信與堅忍,給予他們鼓舞和信念。而更深漏斷,那小園裡的白月光與黃葉影,總能直擊良玉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她也曾是嬌俏明媚的女子,懷著那佳期如夢;也曾有溫暖粗厚的雙手,既能執戟護國,也能持螺黛一支,為她描繪山眉如畫。而如今,君魂已乘黃鶴去,天地茫茫皆不見。
還有她的兄長、小弟……她目送一個個親人離世,又親自把一個個小輩送往戰場……
唯一欣慰的是,幼子馬祥麟已成才,繼承馬、秦兩家尚武重義的精神,跟隨母親再幾度出征,為明朝建立了顯著軍功。
回憶這半生的得失苦樂,秦良玉也要捫心自問:這一生就要在打打殺殺中度過了嗎?再多的榮華和功名,也取代不了闔家團聚的天倫之樂。她也會脆弱、疲憊,這輩子,似乎除卻比武招親時的任性舉動,她竟不曾為自己而活。少不更事的時候,秦良玉也輕言上陣殺敵的志向,只有歷經滄桑後,才驀然懂得那句話背後的重量。
若能選擇,誰不願平靜淡泊地安度一生呢,然而末世的天象注定了戰亂頻仍,秦良玉身負將帥之才能、勇武之技藝、兵法之謀略,披堅執銳為生民而戰,捨她其誰?她的人生際遇,當是大勢所向,天命所歸。她要做的,就是握緊手中的白桿槍,頭也不回地走下去。
崇禎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後金野心不死,意欲發動第二次侵襲。皇太極親率十萬金兵,避開寧遠、錦州,繞道長城攻陷河北遵化,連克永平四城,京畿震動。面對滿洲雄兵,明帝再次下詔地方諸將入京勤王。當時各地將領大多擁兵自重,為自保觀望不前。唯有女將秦良玉慷慨誓師,率侄子秦翼明日夜兼程奔赴北京城。同時,她仗義疏財,捐出家財作為軍餉,保障軍備補給。主將的英勇和無私再一次感染了麾下猛士,上下齊心誓將胡虜鐵騎逐出中土。
秦良玉領白桿兵和後金士兵在北京城外狹路相逢,她來不及安營紮寨,便開始了全面攻伐。紅袖將軍武功不減當年,白桿將士也是以一當百,這支臥虎藏龍的軍隊,不多時就把金人打得落花流水。隨即,秦良玉順利收復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化解京城之困。崇禎皇帝收到捷報,派特使送來美酒佳餚犒勞秦家軍,並在平台召見這位天下聞名的女英雄。這次見面,崇禎皇帝被她的風采所折服,不僅賜予她金銀財寶等豐厚賞賜,還特意賦詩四首,御筆工整謄寫下送給她:
「其一
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
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其二
蜀錦征袍自裁成,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其三
露宿風餐誓不辭,飲將鮮血代胭脂。
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其四
憑將箕帚掃胡虜,一派歡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歷史上不乏為美人吟詩賦文的風流才子,但以浪漫而豪放的筆觸讚美女將軍的皇帝恐怕只有崇禎皇帝一人。這四首絕句,描繪出一位丰神俊美的俠義女子,抒發了大明君臣對她最崇高的敬意與最真摯的讚美。可貴的是,秦良玉獲此殊榮,並沒有陶醉在勝利的喜悅中,她不忘守護家鄉父老,是以叩謝聖恩後,匆匆班師趕回石砫。
這一年是崇禎三年,可謂秦良玉最風光的一年;但在同年,另一位將星卻含恨隕落,明朝自此失去了最後一道堅實的堡壘。崇禎受皇太極「反間計」所惑,冤殺袁崇煥,自毀長城。秦良玉似乎感應到了大難降至的危機,忠於職守鎮守川東,厲兵秣馬,不曾一日鬆懈。果然,十餘年後,戰事又起。崇禎七年,張獻忠在楚地一帶起義,包圍太平縣。大明的守護女神自是責無旁貸,提兵急救。恰逢兒子馬祥麟從川北還軍,與母親在太平縣前後夾擊,大獲全勝。十三年,同夥羅汝才入川作亂,秦良玉領家族勇士回救川蜀,破馬家寨、劉家埡,斬殺東山虎。賊寇聞風而逃,將領相繼投降。秦良玉一路追殺到仙寺嶺,奪下羅軍的帥旗,擒主將,殺八千餘兵,繳獲盔甲、戰馬無數。
年過花甲的秦良玉老當益壯,披掛上陣,一柄白桿槍依舊舞得虎虎生威,屢戰屢勝。桃花馬所到之處,張獻忠的軍隊便如一盤散沙,不堪一擊。在秦良玉奮力殺敵之時,其他明朝官軍卻不顧大局,矛盾重重,吝惜兵力作觀望態。受命兵部尚書的楊嗣昌力主驅寇入川,下令所有川蜀精銳部隊遷楚。蜀中幾乎變成一座空城,重慶將領紹捷春只有兩萬老弱殘兵鎮守,對抗叛兵只能依靠秦良玉的白桿兵和副總兵張令統領的軍隊。而張獻忠破觀音崖,從上流渡河,秦良玉與張令在率兵阻截,欲挫其鋒芒。但戰事不利,張令不幸戰亡,三萬大軍幾乎覆滅。秦良玉單騎獨行,飛馳至紹捷春處,請求他增援,如能聚兩萬兵甲,可一舉破張。而紹捷春一來顧慮重慶之守,二來倉促之間無法籌備現糧,便謝絕秦良玉的計策,錯失良機。
張獻忠趁明軍不和,大破襄陽,於崇禎十六年盡收楚地,並計劃再圖川蜀。秦良玉從全蜀局勢出發,上書陳士奇,增兵防守十三關隘,被其駁回;又請求劉之勃,他許之卻無兵可發。十七年春,張獻忠又進犯夔州,秦良玉馳援,無奈寡不敵眾而潰敗。蜀地屢遭兵燹,府庫虧空,軍餉供給不足,朝廷軍隊無法與當時起義軍的作戰能力相抗衡。張獻忠帶領的軍隊,兵多將廣,勢如潮水,在整個戰局上占盡優勢。秦良玉知道自己孤掌難鳴,無奈之下退返石砫,堅守不出。
女英雄曾向手下白桿兵凜然壯語:「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婦蒙國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餘年事逆賊哉!」部下皆言:「有從賊者,族無赦!」秦良玉見眾將士眾志成城,便精心部署,調兵遣將分守石砫四境。這時天下局勢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李自成領義軍入主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大明朝終於在風雨漂泊中慘淡收場。張獻忠東征西走,幾乎占領所有蜀地,唯獨攻不下彈丸之地的石砫。年且七十的秦良玉,與白桿兵同生共死,守衛家園。中原大地烽煙不絕,石砫卻如覆巢下的完卵,在秦良玉的庇護下固若金湯。
自崇禎元年起,天災人禍、敗亡之像不斷。先是陝西大旱,接著洪災、蝗災禍延多年,百姓多流離失所;崇禎十四年,瘟疫在河北、北京、天津地區肆虐,死亡枕藉,十室九空。國內有李自成等流寇作亂,東北邊境有皇太極不斷騷擾入侵,在內憂外患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崇禎皇帝用人存疑,頻繁更換督戰主將,讓明軍無法發揮最大戰鬥力。天道用十餘年的時間,把明朝覆滅的徵兆暗示給世人,通曉兵法、明達事理的秦良玉,或許早已嗅出朝代興替的氣息,儘管崇禎皇帝大力剷除閹黨,勤勉於政事,但明朝積危積弱已久,無法挽回傾頹的局勢。
她豈不知憑藉一己之力無法帶來明朝的復興,然體內流淌著華夏兒女的血液,四千年積奠的民族精神讓她不曾動搖抗敵的決心。秦良玉懷著末世英雄的悲壯氣概,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達時南征北戰,困時堅守家園。有生之年,她把一切力量獻給大明子民,儘管她所效忠的大明帝國已在風雲變幻中塵封於史冊,她的美德卻將永遠被漢族後人銘記。
時至清廷,順治五年的端陽節,秦良玉以七十五歲的高齡,尚親自檢閱白桿兵。結束時她翻身下馬,忽然身子一歪,永遠地闔上雙眼。這次閱兵,是她辛勞一生的最後亮相,也是她與白桿兵訣別的禮物。一代女將就此仙去,她的事跡卻為晚明幽暗沉鬱的天空留下一抹最明艷的胭脂色。#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