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恐慌:我要長得像大樹一樣高
我們越來越無法搞清楚自己眼前的「盤中飱」,究竟是粒粒皆辛苦,還是粒粒皆問題?會不會造成自身的健康損害,甚或致死?
從母奶到奶粉
雖然並不是每個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生就「骨骼精奇,是天生的練武奇才」,但一定都希望孩子「長得高、長得好、身體健康」。所以奶粉廣告的經典名句:「我要長得像大樹一樣高。」正呼應了父母對心肝寶貝的盼望。
現在的奶粉依然屬高價品,而且經常因為價格調漲而民怨四起,但台灣早年的奶粉不僅比現在還要貴,甚至是有錢還買不到的狀況。一九五○年代之前的台灣有許多務農的家庭,婦女大多以母乳餵養嬰兒,購買奶粉來餵養小孩在當時是一件稀奇的事。不僅因為奶粉是昂貴的舶來品,只有家境寬裕者才買得起;當時的奶粉數量也不足,就算有錢也買不到。在這種情況下,有些母奶不足的媽媽只能以米湯或糖水來餵小嬰兒。
一九五○年代開始,牛奶和奶粉逐漸變成台灣人記憶中的一環(或許對於乳糖不耐者,則是痛苦的記憶)。當時許多學校會安排在早餐或午餐時間,給學生一人一杯牛奶。由於當時主要是脫脂牛奶,有許多人對其味道不敢恭維。電影《淚王子》中就有一幕學童拒絕喝牛奶而被罰站的故事。一九五○至七○年代的各項美援物資進入到台灣,也帶來 S-26、勒吐精(後改名為力多精)等進口奶粉。
不過說牛奶是美援的其實並不正確。它們其實是來自於聯合國國際兒童救難基金(UN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 UNICEF),而且雖然說是牛奶,但其實是脫脂奶粉沖泡而成的。台灣政府當時借助 UNICEF 之力實施「婦幼營養改善計畫」,建立包括免費供應牛奶的牛奶站以及供應魚肝油等等,超過五十萬的台灣人受益。
除了進口奶粉,台灣本土、原來以製造醬油起家的味全公司,也在一九六○年成立乳業部,並且在新竹建立奶粉工廠。一九八○年代左右,國外奶粉廠商也開始擴大業務,並開始擴大代理進口,或是在台灣建廠擴大奶粉生產。如雀巢的產品在早期進入台灣時,是由德記洋行代理進口及銷售;一九八四年,成立台灣雀巢股份有限公司,並在新竹湖口工業區設立工廠;一九八七年,雀巢收回其所有雀巢產品的代理與銷售權,成為台灣最大的外商食品公司。而知名的奶粉廠商,亞培藥廠台灣分公司也是在一九八三年成立。
事實上,這樣的行動與台灣社會整體的產業和家庭結構的變遷有相對應的關係。一九六○到八○年代間,台灣婦女開始跨入職場,蠟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生活,除了補足台灣經濟起飛的勞動力,也變成奶粉業者的無限商機。從一九七○到八○年代間,各種添加營養配方的奶粉陸續進入台灣社會,並且號稱成分和含量與母乳相近,消除了無法親自哺乳的職業婦女們的顧慮。此外,奶粉行銷也打入醫療院所。醫生或護士所推薦的奶粉品牌,經常被婦女或家屬視為最佳配方。再者,當時的社會風氣使得奶粉看起來是較為現代和新潮的,餵配方奶也是某種財富與地位的象徵。
一九七○到九○年代間,奶粉變成大宗進品商品,因此台灣的衛生單位大約在一九七七年開始進行抽驗,將不合格產品通知省市衛生局和個別廠商。一九八○年後食品衛生處成立,開始專責處理食品安全、檢驗和輔導廠商,奶粉也由食品衛生處管理。為了了解奶粉的配方和營養成分,當時的廠商每三個月就要將奶粉產品送到新竹的食品工業研究所進行化驗,並由食品衛生處抽檢。@
摘自《從土地到餐桌上的恐慌》 商周出版社 提供
責任編輯:顏靜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