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時政評論

顏丹:中國的主糧之殤

【大紀元2015年01月10日訊】近日,中共農業部在一次主題為「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的研討會上提出,推動土豆成為餐桌上的主食,讓馬鈴薯逐漸成為水稻、小麥、玉米之後的第四大主糧作物。圍繞著官方的這一「暢想」,不少專家也隨即補充道,「馬鈴薯成為主糧,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炸薯條薯片,而更多是以麵條、饅頭等形式出現」。也就是說,今後老百姓餐桌上的主食會越來越多的用土豆這種原料來進行加工和製作,人們吃米飯、小麥製品的機會將越來越少。

面對人口賴以生存的主糧突然發生如此重大的變化,中國人的第一反應或許就是不適,尤其是那些吃慣了大米和麵食的人,則更想追根究底的問一句「為甚麼」。對於這個足以令自以為活在產糧大國的中國人難以釋懷的疑問,農業部給出的解釋為「目前玉米、水稻、小麥的平均產量已經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而對於馬鈴薯來說,全國平均產量低於世界水平,是發達國家水平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馬鈴薯還有很大的增產潛力,在不增加耕地面積的前提下,可以實現較大增產」。

不知這樣的解釋是否會被視為「一廂情願」?糧食生產出來,不過就是為了果腹充飢、滿足食慾。生產能力再強,最終也仍然需要有足夠的消費能力來體現其生產的價值。馬鈴薯的低產在某種程度上,正好也說明了中國人對這種一直只拿來當蔬菜的吃食並不是那麼青睞有加。如果說,長久以來,大米、麵食的供應能夠完全滿足更習慣將其拿來當主食的中國人的需求,那麼今時今日又何必如此突兀的提出增產土豆、且並不討巧的將之大批量的搬上餐桌呢?

顯然,這一抽風式的舉動極有可能是由於政府在危機面前已無良方而不得不進行的無奈選擇。網絡上排名前列的置評可謂是一語道破了天機,有人認為官方此舉「等於承認糧食連續大豐收是謊言」,有人一針見血的指出「請明確推動的不是轉基因土豆」,還有一些不明情由的人也從現實的可操作性上提出了質疑,他們表示「除了大西北,土豆在實際生活中並不受人喜愛」,「馬鈴薯吃多了,胃堵、胃脹、不消化」,「土豆做的麵條不叫麵條,應該叫土豆粉」……無論何種說法似乎都在表明,中國的老百姓對土豆即將成為新的主糧充滿了擔憂和疑慮。

事實上,這種看似能夠提供多項選擇的舉措,其實一直都隱射著一個中國人很難接受的現實,那便是中國的糧食問題早已危機四伏。糧食不斷減產,這與耕地的面積以及土質直接相關。有數據顯示,「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08公頃,遠低於世界人均0.2公頃的平均水平;但更嚴重的是,即便這0.08公頃也多是難以耕種或者污染嚴重的耕地」。國家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2011年10月公開表示,「中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占18億畝耕地的8.3%」。儘管這個數字並非令人瞠目結舌,然而一篇文章中寫著「目前,中國三大主糧的淨進口已成常態,過去三年中,玉米、小麥和大米的進口量都在翻倍增長」的語句,就足以讓我們對環保部部長或有所保留的數據產生極大的懷疑。在這種糧食完全依賴進口的現狀下,那位部長卻仍然紅口白牙的宣稱只有8.3%的耕地受到污染,這不得不令人更想一探究竟,官方總在刻意迴避、竭力隱藏的幕後真相到底是甚麼。

對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早已見怪不怪的人或許都有所瞭解,那些在媒體上遭到封鎖、在輿論中備受噤聲的真相,顯然與官方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大肆發展重工業的政治策略有關。工業生產所排放的廢棄物不僅能擴散到空氣中、流向江河湖泊,也同樣能以滲入的方式在土壤中氾濫。於是,在質量越來越差、面積不斷縮小的耕地上,農民們為了增加產量、減少蟲害,也就不得不開始大量使用農藥,從而導致土壤以及農作物再度遭到污染。

除此之外,土地能進行房地產開發的這一效用也使其喪失了用以耕種的原始功能。作為土地的真正擁有者,唯利是圖的中共官方自然會竭盡所能的將土地的價值最為徹底的表現出來。而在蓄謀已久、最終服務於官方自身的房地產政策中,將土地賣給開發商則是再完美不過的發財致富之道。既然在政府眼中,賣地比種地之後等著賣糧來的更快、賺的更多,那麼耕地也就難以避免的要為建築用地讓行了。

於是,沒有耕地之後,漸失用武之地的農民便只能遠走他鄉、來到城市;更重要的是,沒有耕地之後,糧食也就找不到出處,減產也在情理之中。而最令人擔憂的是,官方似乎未能在耕地減少的現實中找準方向、調整好心態,他們打死也不認的偏執與倔強,最終使他們萌生了推廣「轉基因」的惡念。這種可使作物快速生長、抵抗蟲害的人工技術,實際上卻能夠給食用它的中國人埋下斷子絕孫的隱患。如今的三大主糧中有多少被引入了轉基因技術,我們僅從官方發佈的諸多彪炳政績的報導中便可窺見一斑。

既然三大主糧已無一例外的被引入了轉基因,那麼被視為第四大主糧的土豆,也就同樣無法倖免。由此可見,無論中國人是否面臨著糧食危機,無論中國人的餐桌上有多少主糧,最終都會置身在不是被餓死、就是被毒死的慘境之中。

責任編輯: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