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汽車壟斷暴利是如何瓜分的?
【大紀元2014年09月05日訊】汽車存在暴利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在高端品牌。但這暴利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瓜分的?卻歧義極大,甚至諱莫如深。如今,周氏家族介入奧迪經銷、一汽大眾兩名高管被調查的事實披露,似乎掀開了冰山一角。
不得不說,汽車壟斷,是權力和市場勾兌的結果;由此產生的暴利,當然也是由權力和資本瓜分。中國汽車,絕對是計劃經濟引入市場成分、權力控制市場要素、進而形成權貴資本主義的典型範本。
早在周永康案還處於「你懂的」狀態時,就有媒體勾畫出了周氏商業帝國的框架。除了石油、礦產等利潤豐厚領域,周氏家族還介入了奧迪經銷,拿到了奧迪在江陰的經銷權。據說,最火時一年利潤約2000萬元。僅此一點,我們也就知道汽車高端品牌經銷遠不是搞個4S店那麼簡單,權貴資本早已深入其中—權貴資本的基本特點就是它對於權力運行最為清晰,對於由此產生的暴利更是具有蚊子對血的敏感和執著,它不叮暴利不合邏輯,它叮的地方也一定證明其中正是由權力產生暴利的地方!據說拿到一個地區的奧迪經銷權至少需要賄賂上千萬元,一汽大眾高管被查或許與此有關。
但我當然不會愚蠢到相信,這一千萬元就完全進了掌握奧迪銷售決定權的企業高管腰包–他們只是這個壟斷利益鏈條的中間一環。因為,能否成為品牌經銷商,還需要政府部門審批呢—呵呵,準確說法叫「備案」—參見《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符合條件的,准予備案」。什麼叫「符合條件的」?你懂的。想在汽車圈裏賺錢的,當然更會懂的。
何況,在這一鏈條的頂端,還端坐著這一鏈條的設計者和維護者—你相信一個壟斷利益鏈條的設計者和維護者完全是出於公心麼?呵呵,你也懂的。
從中我們知道,在汽車的暴利鏈條上,主導的不是資本,而是權力!權力居於這一鏈條的頂端,並且貫穿始終。如今在汽車反壟斷中遭遇千夫所指的品牌商,固然也是獲利者,但更多的還是替罪羊,甚至可以說也是被權力綁架了。畢竟,品牌商生產商,都有自己的市場核心競爭力,完全可以靠自己的技術、產品、品牌獲取相應的利潤,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道義,對於消費者和社會都有正面貢獻;而權力呢,卻是一本萬利,甚至無本萬利!並且,它在這個鏈條裏沒有任何正面貢獻,只有負面作用,不但依憑權力獲得了非法利益,而且破壞了市場,限制了競爭,阻礙了進步,損害了消費者,也毀壞了道德法紀,有百害而無一利。
確實,世界主要品牌商,在中國的利潤率都比在其他地區要高約一倍,如寶馬在中國銷量占其總銷量的近20%,但貢獻了約三分之一的利潤。可他們的高端產品在中國市場比國際平均水準高幾倍的價格,參與分成的可不只是品牌商、經銷商。投資、貿易每一環節的權力之手,都要拿走一部分差價。所以,都說進口一輛陸虎可以賺144萬元,但那只是表面成本、利潤計算,144萬絕不會全進品牌商、經銷商腰包,權力分走了多少,天知、地知、當事者自己知。
對我國汽車發展歷史稍有瞭解的人都知道,投資、貿易的市場准入審批貫穿始終,從未動搖過。1978年後的改革開放沒有動搖這些權力,只是允許外商搞汽車合資了;鄧小平南巡也沒有動搖這些權力,只是開放更擴大了點,主要汽車生產商都來投資了;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也沒有動搖這些權力,因為把汽車當成了支柱產業,還必須由政府控制;加入WTO也沒有動搖這些權力,只是汽車進口稅率低了,名義數量控制取消了,可以搞合資貿易公司了,可以搞合資汽車金融了,個別民營資本也可以獲批搞汽車生產了……其中權力的勢力範圍、運行方式或有微調,但核心地位、主導地位從未改變過。所以,說中國汽車壟斷的主角是跨國公司,實在是高抬了跨國公司!
10多年前,就有管道消息,某民營企業花了兩千多萬想批個汽車項目,未果。這錢花哪兒了?可以想,不能說。有媒體也公開披露,那時一輛進口車的指標是10萬元。汽車走私,更是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裏,都是中國經濟領域、社會領域裏的顯著現象,鐵腕朱鎔基也無能制止。吊詭的是,權力製造了封閉,製造了短缺,製造了內外懸殊差價和超額利潤,因而同時也就製造了走私(權力既是走私製造者又是走私主導者,國人皆知,沒有權力參與的走私是不可想像的),卻又用權力去打擊走私,這就是典型的朱鎔基悲劇。汽車反壟斷依然如此。更可悲的是,這不僅是中國汽車的悲劇,更是國家、國人的悲劇。
權力肆虐的領域,必然產生封閉、壟斷和腐敗。石油領域如此,電力領域如此,汽車領域也如此。劉鐵男、魏鵬遠們已經揭開了能源權力腐敗的蓋子,汽車領域也從頗具象徵意味的一汽開始了。
--轉自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