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學聯凌晨籲民眾支援公民廣場被包圍的學生
【大紀元2014年09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導)香港警方在一輪激烈清場行動後撤離,學聯在27日凌晨四時半發聲明,希望留守到天亮等待其他市民前來聲援,不過由於警方武力失控,大家以自身安全做考慮決定去留。香港公民廣場仍有近百名學生被包圍,學生領袖周永康等在其中,學生整晚堅守在此,無意自行離開,做好被警察強行抬走的準備。
27日凌晨4:24 警準備清場,橋上的香港市民拋傘給路障的市民,守護路障的市民紛紛撐起傘,準備抵擋警方的胡椒噴霧,現場氣氛仍然緊張。
警察已採取第一階段的清場行動。警察現已封鎖通往香港政府總部立法局大廈前的人行通道。現場警察與民眾推讓撞,多次釋放胡椒噴霧驅趕群眾。在凌晨7點,警方成功將所有民眾驅逐開立法局前的人行通道。
學聯籲市民聲援「反包圍警察!」
在離香港首班港鐵開出還有一小時的時候,即約27日凌晨4點,學聯呼籲香港各界朋友準備好支援物資,乘搭頭班車前往政總聲援現場仍被包圍在公民廣場下面的學生。學聯發短訊籲市民前來聲援學生。
學聯給媒體發短訊呼籲:「反包圍警察!只要我們能趕來聲援,局勢定必扭轉,呈反包圍之勢」、「我們呼籲各位帶同飲品與乾糧前來支援!」
(大紀元視頻 梁振英出動防暴警察對付和平示威的學生)
學聯就今次事件發聲明:
1) 由7月留守遮打道,到昨日(26日)四千人前往禮賓府,可見港人的對公民抗命的參與度愈見提高。
2)今日的行動目的:公民廣場表達意見的空間,過去兩年都是市民自由表達意見的地方。近來政府愈發害怕民意,才把公民廣場圍起。今日我們的行動是重奪屬於香港人的地方。
3)今日市民自發守住大台,一同向不義政權表達不滿,警方亳無必要清場,以往都曾經有群眾留守,根本不會出現安全問題,暴力清場不合理。
4)實際上當權者自知無法面對民意,於是梁振英龜縮在家,更派出警察在政總及立法會襲擊市民。證明當權者無法面對民意,只能以粗暴武力襲擊市民,是希望藉此恐嚇對政府有意見的市民。
5)警察有意襲擊自發市民,挑起混亂場面,以向不在現場的市民製做暴力的假象。真正暴力的是警察襲民與及當權者的制度暴力。
6)政權懼怕公民抗命的力量,於是不惜濫用公權力襲擊公民。
學聯回應警方聲明原文:【別再把人民拒諸自己的土地!】
我們於星期一發起罷課,至今已經是第五日。學生已經嘗試過不同方法表達對普選訴求,亦嘗試與梁振英對話。我們於星期一要求梁振英於48小時內與罷課學生對話,但梁振英並沒有出來面對市民;於星期四,學生以及市民四千人遊行到禮賓府,緝拿梁振英,放低一枝筆、一本簿、一張凳,要求兌現競選承諾不果。我們一直使用理性溫和的方式要求對話,梁振英卻由始至終都無動於衷。
重奪公民廣場 公民應有之義
故此,學聯以及學民思潮於9月26日發起「重奪公民廣場」的行動,目的在於回歸屬於人民的地方,行使和平集會的自由。公民廣場一直是屬於人民的地方。由反國教運動、到電視發牌事件等等的社會運動,市民都透過這個廣場表達意見,連結公民之間的連繫。然而,今年7月,政府以「提升防禦能力」為理由,於公民廣場加建三米高的圍欄,並宣告一般人士於夜晚不得內進。所謂「提升防禦能力」,正顯示政權赤裸裸地以強權抵制人民的聲音,打壓社會運動。政府面對民意不但不正視群眾,反而把公民廣場圍起,這種做法沒有任何的道德基礎,只是自恃掌握武力而實行的措施,是一種制度暴力。
警察襲擊市民 兼製造暴力假象
我們沒有武器,只靠自己的血肉之軀進入這片廣場。以往,公民廣場都曾經有群眾留守,亦不曾出現安全問題,根本不需要使用暴力清場。但是,警方執迷不悟,以過分武力,包括使用胡椒噴霧、盾牌、甚至警棍,把人民趕出自己的土地。更可恥的是,面對一班市民自發守護大台,向不義政權表達不滿,警察竟然主動襲擊這些市民。挑起混亂場面,以向不在現場的市民製做暴力的假象。到底,誰才是行使暴力、不理性的一方?政府才是主動封鎖公民廣場的一方,人民重奪廣場,亦只是應有之義。我們不禁要問警方一個問題:你為了誰而清空公民廣場?為了甚麼而去執行職務?
梁振英龜縮在家 警察鎮壓反對聲音
實際上,當權者自知無法面對民意,於是梁振英龜縮在家,而警察則身為梁振英的工具,任其操縱,並在政總及立法會襲擊市民。證明當權者無法面對民意,只能以粗暴武力襲擊市民,是希望藉此恐嚇對政府有意見的市民。真正暴力的是警察襲民與及當權者的制度暴力。
人民奪回土地 誓必公民抗命
由於香港政府一直倒行逆施,香港人已經漸漸明白,只有公民抗命才可以改變這個不公義的政權。由七月二留守遮打道有五百一十一個示威者被捕,到昨日四千人參與未經批准的遊行,前往禮賓府,可見公民抗命的參與度愈見提高。政權懼怕公民抗命的力量,於是不惜濫用公權力襲擊公民。
我們呼籲警方不要埋沒良心,別再把人民拒諸自己的土地,打壓學生運動,令公民廣場成為政府的後花園。政府以及警方繼續打壓和平集會的空間,只會令我們迫不得已地走上對抗的道路。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
二零一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