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恒指五十年 見證香港繁榮起落
【大紀元2014年09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李真、胡思仁香港報道)伴隨著港人成長的恒生指數,今年邁入50年,見證香港經濟的繁華起落。昨日恒指收報24136.01點,跌220.98點,是連續8天大跌,亦創8周低點。但相對於50年前100點基數,至今累積升幅高達241倍,平均每年上升11.6%,較英、美、日等主要市場表現更佳,令不少港人致富。
不過,如今恒指從純藍籌到半壁江山染紅,中資股的表現近年來亦拖累恒指,有專家就提醒,宜追低不宜追高。
1964年7月31日,已故傳奇銀行家、恒生前董事長利國偉博士創立恒生指數,據恒生指數顧問委員會主席李慧敏表示,當時成立指數之原意乃作為內部參考,其後證實能夠準確反映市況,1969年,恒生指數開始向外公佈,作為每日股市表現的基準。
歷經50年,恒指由最初的100點升至近日24,000多點,50年升值240多倍,而香港生產總值由1964年之港幣119億,增加至2013年之港幣21,254億元,上升達178倍,恒指見證了香港的經濟發達。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表示,恒生指數的確很有代表性,「是香港股票市場的寒暑表」,與美國道鐘斯工業平均指數、倫敦富時100指數等,並列國際股票最重要指標。
50年來,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有1,700多間,資本市值總額超過25萬億港元,是全球第六大、亞洲第二大股票市場,年初至今的平均每日總成交金額有6百多億港元,近日甚至出現1千億港元交易新高。
見證5次大股災
過去50年恒指至少見證香港5次大股災,包括1967六七暴動引發股災,跌幅多達九成的73年股災、97股災及08年金融海嘯等。
恒生指數歷史最高點數為2007年10月30日,突破31,900點,升至31,958.41點;歷史最低則是1967年8月31日的58.61點,原因是六七暴動引發的股災。
恒生指數有限公司董事兼總經理關永盛向本報表示,對恒指升跌早已習以為常,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1973年暴升到峰值1,800點,到1974年中東石油危機,跌到12月的150點見底,「恒指可以說是香港人的回憶。」和以往純藍籌相比,現今大陸上市企業超過800多家,佔本地股票總市值超過一半。他認為恒指反映中國經濟的變化,「多了很多中國的因素。」
紅色企業有增無減
恒生指數成份股則由1964年的30隻提升至現在的50隻。當中有7隻藍籌股一直居於其中,包括中電(002)、煤氣(003)、九倉(004)、匯控(005)、電能實業(006)、和黃(013)及太古(019),全是公用事業及綜合企業。
九倉常務董事吳天海說,能夠一直成為恒指一份子,感到榮幸。隨著紅籌及國企股紛紛染藍,恒生指數已被中資股霸佔,比重超過一半。吳天海亦表示,當年的成份股部份都已經易手,比如九倉最早是英資,1980年時被包玉剛爵士收購,成為港資企業,亦都反映香港經濟活動的演變。
他預計未來中資在恒指中「有增無減」,對於最近大陸上市企業IPO亂象多,包括部份央企在習近平反腐風暴中落馬,股票大跌。吳天海指,不是針對某個特定企業,但希望監管機構、保薦行和投資者自己要小心。
前立法會議員李家祥博士,談到投資心得時,就表示是以穩陣為重要,千萬不要追高,買股票長期是賺錢,「指數都是向上。」他強調,自己非藍籌不買,因為身兼恒生非執行董事,不能買匯豐,不過老婆和家族都有長揸,贏利數以倍計。
著名財經專欄作家、大學教授曾淵滄,早於20年前曾發表恒指有複式回報,看好恒指前景,並指投資心得是趁股災入市,而且手上最好保留一定的現金,伺機出手。而他多年來秉承這一理念,斬獲頗豐,包括最早1987年買長實,從最早5元到現在137元多,唯一放的股票是港交所,從03年買入到07年港股直通車消息前賣,從20萬炒到500萬。他認為現在股票不便宜,「我不會買」,但如果滬港通開通,一定要推介股票的話,他認為可以買港交所。
責任:王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