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敦煌石窟看信仰與文化(2)
敦煌畫工的藝術靈感和創造力令人驚異。千姿百態的神佛形象,壯麗輝煌的佛國世界,雖在佛經中能找到些文字敘述,若不親眼所見,是很難想像的。還有那些聞所未聞的怪異的形象,那些神奇莫測的行為舉止,那些光怪陸離的幻夢般的景象,絕非人世間所有,也不是異想天開所能達到的藝術效果。
看吧--
各種各樣神佛形象︰
釋迦牟尼佛、三世佛、七世佛、彌勒佛、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地藏、天龍八部、帝釋天妃、羅漢、比丘、天女、羽人、雷公、飛廉、伏羲、女媧…等等。
各種各樣的佛傳故事畫︰
乘象入胎、樹下誕生、仙人占相、太子讀書、太子比武、擲珠定親、太子迎親、出城游觀、夜半逾城、樹下苦修…等等。
各種各樣的佛本生故事畫︰
月光王施頭、快目王施眼、薩太子捨身飼虎、屍毗王割肉貿鴿、九色鹿本生、須摩堤本生、善友太子入海、五百強盜成佛、微妙比丘尼等。
各種各樣的經變畫︰
西方凈土變、法華經變、文殊變、不空絹素觀音變、天請問經變、觀無量壽佛經變、報父母恩重經變、金光明經變、 賢愚經變、藥師經變、維摩詰經變、毗沙門天王赴哪吒會、梵網經變、楞伽經變、瑞像圖、熾盛光佛經變地藏與十王廳、九橫死,十二大願、勞度叉斗聖經變、佛頂 尊勝陀羅經變、金剛經變等。
各種各樣的瑞像…
各種各樣的飛天…
各種各樣的窟頂和窟頂中心的藻井…
這些絕世之作是在怎樣的條件下創作出來的呢?
克孜爾石窟第207窟壁畫上有一位畫工的形象,一千年間,所有的畫工都是在油燈照亮的一小塊牆壁上作畫的。幽閉漆黑的洞窟中,他們一手舉著小油燈,一手執筆。就在這被燈光照得忽明忽暗、淡淡發亮的牆壁上,畫出那些令世人驚愕不已、匪夷所思的壁畫來。
他們使用的工具,竟然只是這些簡易的陶碟、木杆毛筆、油燈、粗糙的顏料。蘭州和敦煌博物館所藏三足硯、丸墨、「白馬作」筆。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文所藏油燈、陶碗、筆紙。
莫高窟最北邊是這些畫工們居住的洞窟。這些洞窟十分狹小低矮,矮得只能藏身罷了。外邊是絕無人跡的戈壁灘。只有風沙經常闖進洞窟裏來串門。
在洞中,孤獨難耐,饑寒交迫,如身陷絕境。往往一個洞窟的壁畫,需要幾代畫工才能完成。畫工死在洞裏便是常有的事。
最早一批來到敦煌的學者與藝術家,曾經在一個洞窟裏挖掘到一個畫工的屍體,遺體早已乾枯,身上蓋一張畫稿。大概由於積勞成疾而死在洞中,其他畫工把他草草埋葬,沒有棺木,沒有裝裹,連破爛的布單和草席也沒有,竟然只在他身上蓋了一張畫稿,畫工們的艱辛貧困可想而知。
他們耗盡一生的追求,到底是為了甚麼呢?僅僅是為了溫飽才到這裡作畫造像嗎?當然不是。
古代的修煉人曾經鑽到懸崖絕壁上的岩洞裏去修行,修煉不出來,就得死裏頭,可見古人修煉的決心與意志,因為他們相信還有比人類更美好的神佛世界,那是他們來的地方,所以要努力修行,返回那聖潔美好的天國世界。
《法華經》云:「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若人於塔廟,寶像及畫像,以華香幡蓋,敬心而供養,……皆已成佛道。」
可見造塔、造像、畫像供養佛都能成佛道,就連小孩聚沙成塔也能成佛道。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這大概就是敦煌的修行者和敬仰神佛的工匠們的內在的動力了。
他們拋卻名利,在茫茫的荒漠中用這種方式苦修,把一生的心血都刻畫在這些塑像和壁畫上了,卻名不見青史,只給人留下這些牆壁上的無價之寶。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相當神聖莊嚴的。佛的手印、姿勢、手裡的信物、造像的量度,都有嚴格的規範。對神佛信之篤篤的畫工塑匠,是絕不會也不敢隨心所欲、異想天開的信手刻畫。
對神佛的虔誠恭敬,許多畫工塑匠會看到天上那艷麗細膩的色彩,聞所未聞的景物。第一位和尚--樂僔和尚在夕陽下所見的三危山佛光點化,從此開始開窟鑿像。這種由正信所見的神跡,就是他們頓悟的天機,靈感的來源。
這裡有一個歷史故事。人與神的溝通,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王朝,就有真實可信的文字記載。《穆天子傳》詳細記述了周穆王朝見西王母之事。
「癸亥,至於西王母之邦。吉日甲子,天子賓於西王母,乃執白圭玄璧,……」
周穆王在甲子這天,手捧白色的圭、黑色的璧、色彩鮮艷的錦緞敬獻給西王母,西王母吟道:「白雲在天,山嶺自出。道裏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
周穆王也吟答:「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
據說周穆王還親自種樹立碑,紀念與西王母的相見。西王母是中國神話中的神仙,周穆王生活在西周王朝的中期,即公元前960年前後,是一個可信的歷史人物,上古史籍中都有關於他的記載。
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許多令人無法想像的迷團,用現代實證科學是很難解釋的。
人一旦看到天上的景象之後,人會震撼的無以言表。天國世界的真實展現一定會更加激勵人對神佛的信仰,增強創作的信心,從而描繪下來瞬間的超凡景象。
儘管中國寫意繪畫對透視關係與形體結構不那麼準確,但畫工塑匠對神佛虔誠的心,精湛的技藝,一絲不苟的態度,表現的又是完美的神,所以作品能使人感動,帶給人觸及心靈的震撼,使那些刻畫神佛的作品也更加完美神聖。
神的力量是這樣的偉大神奇,石窟的開鑿者不僅留下了燦爛的佛教藝術,還把他們對神佛虔誠的心也永遠刻畫在上面了,使後人能從這些文化中追尋到藝術的源泉。
(二)供養人
莫高窟記錄了眾多供養人的像、畫和題記,僅漢文題記就有1,570條,供養人身分有王公貴族、各級官吏、戍邊將士、畫工塑匠、寺院僧尼、來往商旅及平民百姓,其中包括一些歷代的統治者。
敦煌在正史中記載的很簡單、潦草,內容豐富的供養人題記,記錄了敦煌世世代代的大族組成的統治網,是珍貴的歷史資料。
敦煌雖說遠離歷代國都,但一千多年來也是戰事不斷,政權更替頻繁。由於佛教已經成了各階層人士的廣泛信仰,尤其在統治階層的倡導下,敦煌石窟藝術並沒有受到政權更替的影響,反而一直緩慢而平穩地向前發展。
唐代是佛教鼎盛的時期,敦煌是以世族權利為中心的社會。在壁畫的題記中,可見發願造像祈福者,多為貴族、地主及統治者,開元年間開建的南大像雨道南北的供養人像,突破三百多年的傳統,出現了等身巨像和全家組合像。
如130窟南壁那幅著名的「都督夫人禮佛圖」:主像為都督夫人超身巨像,面相豐圓,頭飾拋家髻,身著大袖衫,肩飾被子被帛,腰束石榴裙,腳登高頭履,袖手持巾,捧香爐,二女依次立身後,亦著衫裙被帛,手捧鮮花。
值得一提的是供養人的像,唐朝以前,供養人的像多數比例小,以表示供養人對神佛的虔誠,唐朝以後,尤其在五代時期,供養人的像越來越大,最後跟佛像一樣大了。
如五代98窟為曹議金功德窟,共畫供養人169身,從曹氏家族內親張議潮、索勛、外戚女婿于闐國王李聖天、回鶻公主等,還有節度使衙門大小官員及曹氏姻親、曹氏家族祖宗三代、兒女、子婿等,按輩份依次排列,而且有一批等身大像,超身巨像,比佛、菩薩畫更為顯赫,而且依次排列繞窟一周,畫像場面宏偉,似乎不是在供佛,而是供人,供奉曹氏家族。
這可以看出佛教走向世俗後帶來的變異,拜佛、求佛、供養佛的人已不都是修行要成佛,回歸天國世界,有些是為了消災、祛病、積功德,有些為了世俗的名和利,為了家族事業的繁榮昌盛。這已違背了當年佛陀住世傳法、度人脫離苦海的最初本意。@
責任編輯:王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