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興建三所義塾
武訓經過這樣的吃苦,他一生興建了三所義學。
光緒十四年(1888),武訓花錢4000餘吊,在堂邑縣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
過了兩年,在1890年,武訓資助了證和尚230吊錢,在今屬臨清市的楊二莊興辦了第二所義學。
1896年,武訓用資3000吊於臨清御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學,取名「御史巷義塾」。
建每所義學的時候,磚瓦木料等都是他自己親自來買,每件事都是親歷親為。一個人赤貧之身,想辦義學,最後辦起了三所義學,所以人善良、有正念,天必佑之。
跪求家長讓孩子上學
這個學校辦起來還不那麼簡單,武訓還要接著付出。上學沒有孩子來,孩子在家裏餵豬呢。孩子上了學,那豬就沒有人管了,所以家裏不讓孩子上學。辦了義學沒孩子來怎麼辦呢?武訓就到各村,到有這麼大孩子的人家裏,往那一跪:「讓您的孩子上學吧!」「我們不上,孩子還餵豬呢!」武訓在那跪著求人家讓孩子上學,希望家長為孩子長遠考慮:
義學一修好,
窮孩都上學。
三字經,學會了,
百家姓,也知道,
算賬寫信不向人央告。
武訓跪著告訴家長,從長遠看上學對孩子有好處。學生都是一個一個求來的。窮人家的家長不願意讓孩子上學,他跪著求。光求家長不行,還得跪著求老師。他是真正的尊敬老師,親自到壽張縣去跪請名儒崔隼(sǔn)來作教師。學校建成開學那一天,擺宴席招待老師們,還找當地有名望鄉紳作陪。武七在哪呢?他立在階下,專等著磕頭進菜。大家請他入座,他說自己是乞丐,不識字,不肯同桌吃飯。等大家都吃完了,他吃點殘湯剩飯。
跪求老師 跪勸學生
義學開學了,有好的、上課認真的老師,武七跪著謝老師:謝謝您認真的教導孩子!有的老師不認真。武七有一次到義學去看看,孩子都在吵嚷打鬧。老師在哪兒呢?老師在屋裡睡覺。該上課了老師不在,孩子們就瞎折騰。武七就去老師宿舍,在床前一跪,唱道:
先生睡覺,學生胡鬧,
我來跪求,一了百了。
不扣獎金,也沒有懲罰,他替學生給跪下,請您好好教。老師趕緊起來,太慚愧了!做一個老師,工作時間睡覺,不稱職。花錢僱你的人,不識字的一個人,跪著求你,這老師怎麼受得了。還有一個老師回老家,開學了沒有回來。武七步行九十多里上人家那去找,在門外站了一宿。老師非常的感動,再也不敢遲到了。
孩子貪玩,趁老師不在多玩一會兒。他沒有批評,到那旁邊一跪,哭著勸道:
讀書不用功,
回家無臉見父兄。
讀書不用心,
回家無臉見母親。
這就是武訓,為了興辦義學吃了太多的苦。他太不平凡了,他建立的不光是義學,他樹立了中華民族不朽的偉大精神。武訓小時候受了那麼多的苦,五十歲辦了三所義學。回頭看他二十歲的時候,確實令人感慨。大家看義學「症」,後來大清朝廷把這個病字旁去掉了,成了「義學正」了,就是政府認證的管教育的官員了。
依舊要飯為生 依舊住破廟房簷
義學修完了,用今天的話說,他可以有宿舍,晚上在學校睡就可以了,但是武訓不在義學裡住,他還是在破廟裡面睡。學生們集體的跪著求他到學校來住,他就是不肯。他還是睡到那個破廟裡邊,房檐底下,有一次房瓦掉下來把頭都砸破了。大家想想義學修的多麼不容易,成功了,但武訓還是住在破廟裡面,師生跪求也不行。當頭打破的時候,真正的無怨無恨。武訓真是堪稱丐聖,乞丐裡邊出來的聖人,一個及其特殊的聖人。
打破頭,出出火,
修個義學全在我。
朝廷嘉獎「樂善好施」匾額 授「義學正」
武七連平民老百姓都算不上,就是一個乞丐。山東巡撫張曜,就是現在的省長,聽說了他的義行,特別召見了他。武訓步行到濟南府,見巡撫時,就穿著平時要飯時穿的衣服,背著褡褳,手裡纏著線蛋都沒停。巡撫見他這模樣,以為是神經有問題,問他是不是有病。武訓回答道:
我不瘋,我不病,
一心只害『義學症』。
巡撫非常敬佩和感動,聽說連名字也沒有,就賜名為「訓」,捐銀200兩,並且下令免征義學田錢糧和徭役。武訓五十多歲的時候,才有了自己的名字,山東巡撫賜的:武訓。訓導教誨,表彰他對孩子教育的功勞。同時奏請光緒皇帝頒以「樂善好施」的匾額,清廷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皇帝御賜,過去是件非常大的事情,為一個乞丐就更加不尋常了。學政是一個官,就是現在的省教育廳長,武訓的「義學正」是個榮譽稱號,但是皇帝賜的,那就不是一般的「學政」能比的。
清朝過去跟皇帝關係特別近的人才穿黃馬褂,或特別有功勞的人,才賞黃馬褂。這樣一個乞丐得到如此之高的榮譽,空前絕後,堪稱盛舉。據說武訓在儀式上不跪,大家知道古代,聖旨都得跪著接。大家看武訓給學生跪、給老師跪、給家長跪,但是他不給黃馬褂跪,就是不給皇帝跪。大家看他想的是甚麼:
義學正,不用封。
黃馬褂,沒有用。
修個義學萬年不能動。
他可以給學生跪,給學生家長跪,可以給老師跪,但他不給皇上跪,他不給黃馬褂跪,說明他不是為了權力、名號來做的這一切。
--摘編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魏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