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0日電)教育部即將於本月21日、22日舉辦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十二年國教入學制度改革預料成為討論焦點,包括「一試兩用」如何兩用,以及免試、特招誰先誰後,仍待釐清。
8月中旬第二次免試放榜後,入學制度檢討聲浪不斷,縣市首長紛紛表達意見。歷經數輪討論,104學年度高中職入學制度藍圖,已逐漸清晰。
按照教育部規劃,明年入學制度將在改變最小的狀況下修正,維持十二年國教免試為主、特招為輔的架構,特招考試(非藝才、體育的特色甄試)規模將進一步縮小。全國15就學區中,預估只剩基北、中投、台南3區舉辦,且明星學校特招名額從現行的75%,將一舉砍到低於50%。
今年爭議紛紛擾擾的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問題,教育部和各區已達共識,志願序將採「群組計分」,改變今年差一志願就扣一分的狀況;寫作測驗比序將往後調整,避免成為勝負關鍵;多元學習表現項目,則朝簡化方向改革。
今年許多學生參加國中教育會考、特色招生考試2次大型考試,一路「折磨」到8月中旬,明年如何縮短入學時程成為當務之急。
教育部決定以「一試兩用」為原則,不再舉辦大規模的特招考試,而以國中教育會考成績,同時用於免試及特招2項管道,減輕學生壓力。
然而,究竟「一試」如何「兩用」?各界仍有不同意見。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陳超明表示,會考是診斷工具,不是成就工具,不該作為分發的唯一依據。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也認為,會考原始設計只有3等級,目的是檢測國中生的學力,特招是針對天賦優異的學生,應該要有不同題目。
教育部基於上述原因,傾向只把會考當門檻,再依特招學校需求加考1到3科;台北市則希望別再增加考試,直接以會考成績加權換算;另外各方還有加考小論文、非選擇題等提案。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表示,如果再「加考」,學生一定又會慌了。去年北市夭折的「類PISA特招」即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教師不知從何教起,心慌的學生只好紛紛跑去補習。
王立昇認為,直接以會考成績換算用於特招,是現階段比較合適的方案,但只能當作「過渡」,待高中職特色課程發展成熟,再適度增加考試,「如此一來才是真特招。」
除此之外,分發方式仍懸而未決,台北市、台中市主張「先特後免」,但如此一來就有違背「高級中等教育法」的疑慮,教育部因此主張「一次分發到位」,即免試、特招同時分發。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張旭政表示,其實不管是一試兩用、還是先特後免,都只是「在技術上維持特招的存在」。他樂觀認為,為明星高中量身打造、不符十二年國教精神的特招考試,今年報名人數已不如預期,明年名額大砍,加上少子化趨勢,快則2、3年,慢則4、5年就會壽終正寢,「或許再忍個幾年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