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8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小清綜合報導)馬克•吐溫曾說:「幽默的秘密不在於高興的東西,而是那些悲傷之處。」為甚麼最幽默的人往往也最悲傷?隨著喜劇巨星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驚傳自縊,人們聯想到了眾多患抑鬱甚至自殺的笑星。探尋著羅賓•威廉斯的人生軌跡,媒體和專家們則紛紛探討喜劇表演與抑鬱究竟有著怎樣的聯繫,抑鬱的笑星之間有哪些共性。更重要的或許是,也有一些笑星成功走出了生命的陰霾,金•凱瑞(Jim Carrey)的例子就不無啟示,畢竟,每個人都有可能抑鬱。
羅賓•威廉斯自殺引人深思
一個帶來最多歡笑的人結束了自己的人生,全世界都在求解。雖然威廉斯告別前的所思所想不為人知,但從他生命軌跡的絲絲縷縷,足以啟發人思考很多面向。
羅賓•威廉斯曾形容自己小時是個安靜的孩子,中學時因受欺負常繞路回家,直到參與高中戲劇部的活動才戰勝了害羞。蘭德勒姆(Gene N. Landrum)在其《偏執與力量:娛樂偶像的恐懼與聲名》(Paranoia & Power: Fear & Fame of Entertainment Icons)一書中記述道:威廉斯的父親那時多半不在家,回家時卻「很嚇人」;而母親也要工作,他很愛給母親講笑話,希望能吸引她注意。在空曠的家裡,威廉斯經常只能和2,000個玩具兵相伴,「我唯一的夥伴、朋友就是我的想像力」;他亦形容自己總是害怕被拋棄,有「尋求關愛情結」。
據分析,近期演藝事業上的不順和打擊也影響了威廉斯的情緒。有報導指,威廉斯自2002年的《失眠症》(Insomnia,又譯:白夜追兇)之後一直缺少有分量的作品。從美劇出道大獲歡迎的他,於去年秋天回歸電視熒屏,主演的《瘋人瘋語》(The Crazy Ones)反響不佳,播出一季即被砍掉;今年5月公映的喜劇片《布魯克林最瘋狂的人》中,他飾演的誤認為自己到壽而竭力挽回人生又跳橋的男主角,也遭差評。
此外,身體狀況和不良嗜好也是引發悲劇的誘因。據他的遺孀蘇珊(Susan Schneider)日前在聲明中透露,威廉斯罹患早期帕金森氏症,並透露他生前「沒有準備好向公眾公開」。相關機構的數據顯示,半數以上的帕金森氏症患者伴有抑鬱。
而自80年代初期,威廉斯就在與酒癮和毒癮抗爭。1996年和今年6月,他分別因酒癮接受勒戒。美國健康網站healthline近日的報導指,不良癮好也是加重抑鬱的重要因素,正所謂「借酒消愁愁更愁」。
笑星「最悲傷」 自殺人數驚人
威廉斯自殺第二天(12日),《時代》週刊網站刊發了已走出抑鬱的美國喜劇明星吉姆•諾頓(Jim Norton)的長文《為何最逗的人有時最悲傷》(Why the Funniest People Are Sometimes the Saddest)。諾頓本人就曾花很長時間走出抑鬱,在緬懷好友之外,他寫道:「那麼多喜劇演員都在與自我仇恨和自我毀滅較量。……我認識的最逗的人似乎都被黑暗籠罩,而這或許是他們最逗的原因。(陷入的)坑越深,你就越需要用幽默把自己挖出來。……或許所有這些笑話都在掩藏更黑暗的東西,而裂縫逐漸顯現了。」諾頓透露,在過去25年中,他認識的喜劇演員有八位自殺。
美國廣播公司(ABC)日前的報導則提到,美國喜劇演員中,馬克•馬龍(Marc Maron)曾公開談及自己深度抑鬱;約翰•貝魯西(John Belushi)、克里斯•法雷(Chris Farley)、格里格•吉拉爾多(Greg Giraldo)都死於吸毒;2007年,理查德•傑尼(Richard Jeni)迎面給了自己一槍。
新西蘭新聞網站stuff.co.nz列舉的例子更多:英國喜劇大師約翰•克里斯(John Cleese)、英國演員保羅•莫頓(Paul Merton)、好萊塢影星金•凱瑞(Jim Carrey)、英國女喜劇演員茹比•韋克斯(Ruby Wax)、美國喜劇藝人大衛•查普爾(Dave Chappelle)、英國男星休•羅利(Hugh Laurie)和英國喜劇演員大衛•威廉斯(David Walliams)都曾談過對抗憂鬱症的經歷。
專家:擅說笑不等於快樂
專家們紛紛認同吉姆•諾頓的分析。臨床心理學家黛博拉•塞拉尼(Deborah Serani)診治過很多患抑鬱症和其他心理疾病的演員。她告訴美國廣播公司,「喜劇表演經常可以作為抵抗抑鬱的一種姿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心理學教授拉米•卡明斯基(Rami Kaminski)博士也認為,善於說笑不等同於快樂,他相信很多喜劇演員的幽默感只是逃避抑鬱焦慮的方式。
英國牛津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戈登•克拉里奇(Gordon Claridge)分別針對523位喜劇演員、364位非喜劇演員及831位非藝術相關工作者進行問卷調查,他在刊發於《英國精神病學期刊》的報告中論及,喜劇演員的性格普遍有外向和內向的兩極性,喜劇要求他們取悅觀眾,但此時內在的自我就會糾結,所以他們自己很難感受到愉悅,戲裡戲外的落差反而更易促生心理學上所說的「快感缺乏症」。
克拉里奇還認為,喜劇演員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幽默感,和精神病人的認知特點和創意因素其實相通。他告訴《每日郵報》:「精神分裂症本身扼殺幽默感,但較輕微的症狀可增強怪誕的聯想能力,或言『跳脫框架』思維的能力。」同樣,在躁鬱症患者身上常見的躁狂式思考,也能啟發人產生賦予原創性和幽默感的思維連結。
卓別林、憨豆先生與周星馳的憂傷
喜劇大師卓別林的一生都與抑鬱相伴,固然和12歲半時父親死亡、母親入精神病院、兄弟三人上街賣藝的坎坷經歷有關,但《卓別林:人生在世》(Chaplin: A Life)作者斯蒂芬•魏斯曼(Stephen M. Weissman)醫生則提出,其關鍵還是母親曾經一度受騙為妓,染上了難癒的梅毒,據其戀人露易絲•布魯克斯(Louise Brooks)透露,日後這也成了卓別林的一個心結,而他在自傳中則並未提及。
「憨豆先生」堪稱世界上最成功的喜劇演員,然而被搞怪角色定型的羅溫•艾金森(Rowan Atkinson),前幾年主演的《憨豆特工2》(Johnny English Reborn)票房和口碑皆遇滑鐵盧,有報導稱他因抑鬱入院治療,他也承認自己那段時間確實情緒低落。
在華語影視圈,也有一位喜劇天才經常被議論為「憂鬱」——周星馳,特別是拍攝《功夫》後他的一頭白髮和落寞神情,以及清心寡慾的生活,和影片中生動的喜怒哀樂形成鮮明對照。
1957年,周星馳的母親頂著「黑五類」的身分從廣東前往香港謀生。周星馳7歲時父母離異,母親獨自將他和兩個女兒養大。周星馳從小沉默害羞、不善表達。進娛樂圈多年來,面對自尊反覆遭到踐踏、《少林足球》大陸被禁和各種猜測及議論,他從不解釋、不抱怨,只有一次對抹黑他召妓的媒體提出起訴。不諳人情世故的他,或許因為見識了太多人性醜惡,總不會顯得很開心。但他對拍戲卻要求完美,其一手擔任編導、監製、主演的《功夫》在IMDB也成為少有的拿到8分的華語片。
雖然喜劇演員罹患抑鬱者甚眾,但其實任何人都有抑鬱的可能,維基百科所羅列的患抑鬱症(或病史)的名人有310多位,其中包括名導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黑澤明、伍迪•艾倫(Woody Allen),小說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和莫泊桑,詩人濟慈、愛倫•坡、惠特曼,還有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科學家牛頓等等。
這份名單中確有超過半數是明星,他們有的遺憾地選擇了自殺,如張國榮、涅槃樂隊主唱科特•柯本(Kurt Cobain),或死於藥物和毒品帶來的意外,如希斯•萊傑(Heath Ledger)和瑞弗•菲尼克斯(River Phoenix),但也有很多走出了陰霾,如「老牌硬漢」哈里斯•福特(Harrison Ford)和常扮詼諧角色的艾瑪•湯普森(Emma Thompson)等,特別典型的例子,還數另外一位好萊塢喜劇天才。
金•凱瑞的啟示:以正向轉變告別抑鬱
「好萊塢喜劇天王」金•凱瑞(Jim Carrey)的家庭也十分不幸:小時母親罹患重病,父親的突然失業使他16歲即輟學,舉家開車上路,居無定所。他曾分享:「我的幽默感來自於絕望。」金凱瑞也曾向媒體承認自己長期服用抗抑鬱藥,但也表示,「藥物可能會讓人在一段時間之內忘記自己的煩惱,但用不了多久,你就會發現可能會更加煩躁。」
金•凱瑞於2007年全力一搏,賣力主演了驚悚片《靈數23》(The Number 23),影片陰暗負面的觀影經驗也帶來了同樣的負面回饋:媒體好評率僅7%,票房慘敗,然而慘痛的教訓卻成為他演藝和人生的轉折點。
此後,他主演或聲演的影片明顯轉向呈現正面、樂觀和溫暖,從《好好先生》(Yes Man,2008)、《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2009)、《波普先生的企鵝》(Mr. Popper’s Penguins,2011),不但主人翁們從改變自己開始上演了命運的逆轉,幾部影片也都出乎預料地吸金幾億美元。
即便他在搞笑系列《海扁王》(Kiss-Ass)中扮演超級英雄,偶爾持槍恐嚇壞人,也要讓觀眾看到他的槍是空膛,在2012年12月的美國康州校園槍擊案後,金•凱瑞宣佈告別該系列。近期,已當外公的凱瑞重拾《阿呆與阿瓜》(Dumb And Dumber)系列積極拍續集,還推出了自己執筆的勵志繪本圖書《羅蘭怎樣翻滾》(How Roland Rolls),故事講述一朵懼怕上岸會死亡的小浪花,如何在深潛後驚覺自己其實擁有整個大海。
從金•凱瑞的例子或許可見出:家庭、生活經歷、個性等諸多因素固然都能誘發抑鬱,但能否依托正面的信念化解消極情緒,還是決定生命走向的關鍵。微笑過後,也許雲淡風輕,是生命的另一片風景。中國有個成語——「一笑了之」。一個人不管遇到什麼,真能從內心笑出來,正面對待,什麼不好的東西都「了」了。
責任編輯:伊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