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神傳漢字

漢字正義(20):神傳漢字「神」在哪裏?(5)

五、智慧文字,啟悟智慧

1982年5月,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林恩(Richard Lynn)博士在全球最著名的科學雜誌《自然》上發文稱,他對英、美、法、西德、日本五國兒童智商進行測查,發現歐美四國的兒童智商平均為100,而日本兒童平均智商為111,原因是日本兒童學習漢字。在世界上引起轟動。

2006年,已為英國阿爾斯特大學名譽教授的理查.林恩博士在《種族智力的差異:一種進化分析》一書中又稱:各項相關研究都顯示出中國人以及Ashkenazi(德系猶太人)的智商是最高。多數研究顯示日本人以及朝鮮人的智商,略微低於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國人,但是平均水準應該大致相同。絕大多數的研究資料都認同這種的結果。

2007年3月14日,英國《泰晤士報》刊登約翰.奈什的一篇文章:〈如果我們學習漢語,我們會變得更聰明、伶俐、敏捷嗎?研究表明中國人的大腦跟我們有所不同〉,文中說: 「政府在本周建議把漢語列入中學課程。……科學研究表明,漢語還可以幫助英國學生思維更加敏捷。……德國和中國共同進行的一個長達六年的研究項目已經發現,中國人的大腦比歐洲人的大腦運轉得快。

該項目的研究人員認為,閱讀漢字的人,其認知和表達速度高於閱讀羅馬字母的人。……甚至有證據表明,語言的差異導致中國人和歐洲人的大腦組織方式的不同。……美國里士滿大學在《Neuroiamge》雜誌上發表的磁共振成像大腦研究結果也支持這一說法。」

生命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由左右兩個半球組成,兩個半球的功能有明確的分工:左半球主導抽象思維、邏輯思維,是語言中樞;右半球主導形象思維、直覺思維,許多高級功能都集中在這裏,而且在沒有左半球語言中樞配合的情況下,右半球也可以進行獨立的學習、記憶和思維活動,只是要在形象思維的材料上進行。

表音文字是抽象的記音符號,是偏向大腦左半球的「單腦文字」,所以西方科學家才提出「開發右腦」的理論。而漢字則是以形表意、以意御音的視覺語言,是大腦兩個半球同時起作用的「複腦文字」,所以因左腦外傷得「失語症」的病人,不能聽和說,卻仍能看懂用漢字寫成的文章。

漢字這一特性,使得漢字在學習使用中,能夠和人腦的生理功能及大腦兩個半球功能分工的不對稱性相協調。

日本著名教育家石井勳博士(教授)進行四十多年的幼兒漢字教育實驗,在其《幼兒智力開發法》一書中指出:他多次反復測試的結果是,日本的孩子小時候如果不學漢字,他的智商也和歐美兒童一樣是100。

但是學習漢字情況就不同:如果從5歲開始學起,到入學前一年,智商能達到110;要是從4歲開始學兩年,智商能達120;若從3歲開始學習三年,智商能達到125至130。

他發現:

1.漢字較假名在表現思想和傳達上,正確性較高,並且傳達速度也快。假名或羅馬字在閱讀上所需時間長,漢字則可一目了然。

2.字形複雜的漢字容易記住。

3.三歲的幼兒,根本無法記住假名,但如果是表示幼兒所知具體事物的漢字,沒有記不住的,甚至智慧發展較遲緩的幼兒,也幾乎沒有問題。

其實,這些不過是表面現象和原因,深層的原因我們在前文已經反復說明,這裏再著重分析漢字所蘊涵的智慧及對智慧的啟悟作用。

大家知道,漢字重點表達宇宙不同層級的基本構成要素,那麼它微觀到什麼程度呢?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就是說,它微觀到「無」的程度。當然,前文我們已經說了,漢字的這個「無」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事物處於隱伏不能被認識的狀態,所以才能「無中生有」。

「無」所生的這個「有」也是微觀至極,所以老子又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用現代物理學的概念理解,即物質微觀到一定程度(微觀粒子,基本粒子),就是萬物的構成基礎。亦即萬物都是由基本粒子構成的。

老子還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比如基本粒子是「無為」的,但世界上萬事萬物莫不是由其構造,不就是「無不為」!

「有」產生後,然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易經.繫辭》的話說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也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結構。「四象」其實還是「二」,是「二(陰陽)」的不同表現形式;「八卦」其實就是「三」,是陰陽三重組合的八種表現形式。

這其中還同時說明了物質形成的組成結構,是按照一定的邏輯關係演進。這也是漢字構形的邏輯基礎。

微觀事物與宏觀萬物的存在狀態、運動方式有著很大的不同,對於它們的認識與研究方法也就不同。所以老子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事物運動變化的軌跡、規律)。」

大意是說,觀測研究微觀事物,不能施加任何影響,那怕是「欲(意識,想法)」,也會擾動其存在與運動狀態;觀測研究宏觀事物卻要「常有欲」,精神高度關注,持久進行,才能找到其運動變化規律。

宏觀萬物是人類認識的主體,而宏觀事物是按照特定的邏輯關係組成與發展變化,所以邏輯就成了人類常規的思維基礎。而漢字,恰是以這樣的邏輯體系構建的,所以對於宏觀事物的認知,《禮記.大學》中說:「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即後來所說的「格物致知」。

「格」是樹木的枝杈相互交錯抵牾的意思。「格物」就是深入事物內部,從各個方面探究。當然,「格」還有「方格」的意思,所以「格物」還意味著對事物進行分類、歸類。

另外,「格」還有「法式」、「標準」的意思,所以「格物」之「知」還意味著要合乎客觀事物的本質;然後也可以作為標準。可見一個「格」字,就盡得認知事物之妙。

但「格物」之「知」是否反映事物的本質,能否有資格作為標凖,這個卻是需要經過檢驗。檢驗的方法就是看其是否有「道理」。「道」是從邏輯的角度衡量,因為「道」是線性的;「理」是從橫向的角度衡量,看其條理性如何。如果檢驗以後是有「道理」,這個「道理」就可以講,即通常所說的「講道理」。

在此基礎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舉一反三,「叩其兩端而竭焉」。因為「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基於邏輯,但卻不能囿於邏輯。所以老子特別強調:「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孔子也講「君子不器」,就是不能用固定的框框框住思維、束縛思想。當然,這句話還有別的意思。

最終,漢字系統「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學習使用漢字,就在不斷地接受邏輯訓練;學習使用漢字,就在不斷地受到智慧薰陶。學習借用漢字,智商焉能不高?

神既然傳漢字於人類,自然有其深意。最後呈幾行短詩,願能入眼動心。

神傳漢字,蘊藏天機;

音感宇外,形應穹極;

意究宏微,用切人意。

獨傳五千,世所無匹;

熟識體認,善自珍惜;

當世昱日,提升之梯。@*

點閱【漢字正義】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