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7月29日訊】近日,中國房地產商潘石屹夫婦向哈佛大學捐贈1,500萬美金,用以資助負擔不起學費的中國留學生。本來此舉對中國學生和哈佛都屬善事,但卻受到社會、網絡上褒貶不一的議論,甚至批評。
有人認為,潘石屹夫婦捐錢給美國大學而不捐給中國大學,屬「忘本」行為,「富的忘了自己是黃皮膚」,甚至有人揶揄他「曲線愛國」。
另有支持者說:「中國的寒門學子需要機會」,因為不少貧窮留學生就是靠大學的助學金、獎學金完成學業。
還有觀點認為,潘石屹夫婦捐錢事件,屬個人自由,別人無權干涉、指責。
首先,做善事與愛國無關,並不能說把錢捐給另一個國家的團體就算不愛國,也不能說做善事就一定得針對本國人做,才算善事。個人財產如何處置是個人自由,捐與不捐,捐給誰,只看個人意願。
至於潘石屹為何不捐給中國大學,卻捐給美國大學。這里,筆者並不瞭解潘氏夫婦的想法,只是設想一下自己如果捐錢給大學,會不會選擇中國。
眾所周知,在中國,由於體制原因,幾乎所有事物都體現出官府意志,大學也不例外。從郭美美炫富,炫出「中國紅十字會」貪污內幕可以看出,即使是民眾捐來的善款,都逃不過中共貪官污吏的手心,何況其它。從上到下的財政不透明,貫穿中央到地方政府和各機構。中國百姓沒有權利知道自己交的稅都用在了哪裏。同理,中國的大學,財務系統也是封閉式。也許善心捐款被用作大學黨委官員,開黨務會,出差出國遊山玩水的費用,或者直接被貪入腰包,用作送自己的孩子出國留學的花用,也未可知。
做善事,不僅講動機,也要看效果。如果善心被惡人利用做了壞事,那還不如不做。
更何況,哈佛等國際頂尖學府,培養的是有想像力、有創造力的人才,中國大學培養的是甚麼?有人譏諷道,中共治下的大學培養的不是「人才」,而是「奴才」,如孔慶東這樣的「御用」教授,能教出怎樣的「人才」?!中共的教育體系,從小學認字起,教的第一課就是「愛黨愛國」;大學所有專業的必修課都包括「中共黨史」;各專業各年級的教導主任的本職工作,就包括掌握學生「思想動向」。也就是說,中國的大學生,只能想黨所想,不能有黨允許之外的想法。
記得當年在中國讀大學時發生的一件趣聞:教導主任為了掌握學生「思想動向」,甚至在宿舍熄燈就寢後,躲在宿舍門口偷聽學生閒聊,結果被出來上洗手間的學生撞見——自此,同學間開始流傳一句調侃:「別胡說,某某老師在門口聽著呢。」
在中共統治的中國,一切事物均圍繞「黨政權」而運作。中共絕不允許其治下的大學培養出反對自己的「人才」。就如「文革」中宣揚的一句話「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也就是說,「人才」不重要,只要聽話的「奴才」就好。
試想,在這樣的教育體制與原則下培養出來的學生,能與哈佛等國外學府相比麼?其實,中共官員自己也很清楚,不然也不會爭先恐後把自己孩子送到國外學習,號稱「鍍金」。
在這種情況下,潘氏夫婦捐錢給美國大學,而不捐給中國大學,各方面看都合情合理。
(責任編輯: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