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田、蝦醬、紅樹林 消失中的大澳水鄉
【大紀元2014年07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怡報道)位於大嶼山西部的大澳,依山傍海,相信很多遊客來到香港,想像不到在摩天大樓林立的國際金融中心背後,還有一塊「淨土」──有「東方威尼斯」美譽的大澳水鄉,她是香港最古老、僅存的漁村,然而這漁村在港府規劃大嶼山的政策下,正面臨城鎮化的威脅,保育護土與經濟發展,大澳居民正面臨兩難的抉擇。
許久沒有踏足大澳,大澳清新的空氣一樣迷人,多年後再拜訪「大澳文化工作室」創辦人黃惠瓊女士,她那開朗的笑聲一點都不覺得陌生,細聊之下,工作室到今年6月24日已經整整走過了13個年頭。她形容「真不容易」,接待近80萬人次參觀。
港首間民間文物館
回憶艱苦經營的點滴,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08年黑格比颱風,水淹逾米高,「這兒全部浸透,令我損失了十萬元,那是我十多年來最艱難時期,因為甚麼都沒有,連籌錢賣的明信片都沒有了,我的書都浸了,全部都塌了。」後來透過朋友們的熱心幫忙,令原本幾乎想放棄的她有機會重開,不過她透露這間百年老屋因為無法再進行維修,屋主已向政府申請拆卸重建,再過一、二年工作室將被迫結束。
黃惠瓊強調工作室倒閉對自己而言微不足道,但是保存大澳文物是關乎整個大澳千年的歷史,「大澳有千多年歷史,在宋代已經有人居住,曾經是盛產海鹽的地方,亦是很多漁民聚居的漁村社區。」她渴望政府能為此出點力,因為走遍國際許多著名大城市當地政府都大力保存傳統的文物,有一個「社區博物館」,大澳有紅樹林濕地、水上棚屋及古舊廟宇等等,遊客花數小時便可一覽當地的文化與生態。
殘瓦舊罐 珍貴歷史
對於工作室展品,黃惠瓊如數家珍,每一樣東西都充滿回憶。竹製的山兜是五、六十年代的代步工具,是轎子的俗稱。她介紹當時「抬山兜」在大澳是一個行業,主要是家庭婦女作為副業幫補家計,由二位婦女抬,相當辛苦,當時山路仍不好走,大多是抬上寶蓮寺或到碼頭。香港只有大澳有山兜,所以非常特別。
好多文物都有上百年歷史,不少是熱心的朋友及居民捐贈,08年的颱風令不少瓷器破損,巨型的藍色酒埕、藥樽都修補過,令她很心疼。
還有一些木椅、木桌,有的也是近百年。她說,漁民在船上吃飯不用桌子,而是「小盤」――迷你的矮小圓桌。她讓記者坐在圓桌旁的小凳子上,笑言以前的椅子很牢固,數十年後仍很牢固,「那些椅子的做法,很簡單,釘一塊木板兩隻腳一條木撐住,很胖的人坐下去都不會塌下。」
教導大陸遊客保育知識
隨著開放自由行,越來越多大陸遊客到訪大澳,不少好奇的走進「大澳文化工作室」,黃惠瓊都會很禮貌及熱情的為他們解說,因為希望以這個民間博物館示範給他們看,珍惜自己的社區,「原來香港一個『師奶』都可以自己辦博物館,把自己地方的文化推廣又寫書,他們會覺得這是個經驗去學習,這很重要。」她說雖然自己普通話不太好,都會努力的告訴大陸遊客,「這裏是我自己出錢做的,告訴他們為甚麼我會這樣做,因為我很愛大澳,這裏是我的家鄉。亦鼓勵他們要愛自己住的地方,保護自己生活的地方。」
她說很多大陸遊客都說大澳很美,並在簽名簿上留下讚賞的字句,「簽名寫『魅力大澳,魅力永保』,他們會這樣寫八個字,我很感動,我真的很感動。印象深刻的是來自北京青年,他說北京沒有海和泥灘,想不到香港除了有迪士尼還有這樣的大自然美景。不少大陸遊客購買明信片支持博物館,還會幫忙遊客代寄到大陸去,有深圳、廣東、上海、北京和杭州等地,讓遊客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漁村風貌漸退色
大澳特產有蝦醬、蝦乾和鹹魚等等,許多遊客都會買些「手信」(禮物)自用或是送禮,不過黃惠瓊坦言大澳已不再是「漁村」,她說從興建赤鱲角機場到現在的港珠澳大橋,大澳附近已經有很多魚絕跡了,「黃花魚已經絕種了,撻沙魚、花利狗,那些在沙地的魚已經沒有了。」加上2012年政府收回近海工作漁船的牌照,大澳現在連蝦蟹都沒有了,因為已經沒有漁船出海。現在大澳賣的那些蝦醬、蝦乾和鹹魚材料都是從大陸、孟加拉以南其它地區進口加工,「鹹魚如果是開肚那些就不是大澳,密肚的就是本地貨,不過價錢一般都四五百元,如果大條那些馬友有六百幾七百多元一斤,很貴。」
除了沒有漁獲,連帶也影響白海豚的生態,她說:「因為中華白海豚吃很多小魚才可以生存,另外船高速地行駛都影響了中華白海豚的生存。」
記者詢問經營白海豚觀光船的船家,他們都承認現在大陸遊客多,每天都可以出船十轉八轉到外海去看白海豚。「確實(大陸客)試著乘船出海,快艇上一半以上都是說普通話,不過能否看到白海豚就看運氣了。」
走過大澳特色的棚屋小徑,正如黃惠瓊所言,遊客差不多「人山人海」。海濱長廊,旁邊2005年完成的大澳船隻碇泊保護區一直備受批評,除了將原有的大片泥灘縮小,現在也沒有漁船停泊,大澳十景美麗的日落也被石礐擋住了。長廊內的紅樹林區,自成一個小世界,仍可見到小蟹和彈塗魚。
願畢生守護大澳
黃惠瓊熱愛大澳,希望能保留傳統的社區生活,她說市區人與人之間有隔膜,回到大澳就不同,鄰里關係守望相助,愛惜社區、街坊和社區的歷史文化。她說好像端午節時,大澳端午龍舟游泳極具特色,旗海飄揚,子女們都回來過節,充滿節慶的氣氛,一家人聚集在一起又可以欣賞龍舟賽,真的是一家人開心吃飯。她批評政府盲目的發展,好像要把大嶼山都變成旺角、尖東和彌敦道一樣,破壞大自然,「我們可持續發展是人一定要在社區生活,參與社區工作,有鄰里關係,有大自然和人的關係,才可以持續發展。」她希望不要有一天香港的小朋友不知道菜田是甚麼、不知道稻米怎麼種、不知道魚塘如何養魚。
記者查訪附近一些特色小店,不少商舖一方面希望有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不希望遊客破壞寧靜的社區生活,也寄語政府不要胡亂發展。一間自1979年開舖至今的鳥結糖店主黎女士直言,不希望發展大嶼山,她認為所謂的經濟利益小市民不會受惠,得利的始終是發展商地產商,反而會令到物價和人工高漲,她又說當局所謂的專家環評其實也是聽政府的。◇
(責任編輯:陳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