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健康生活指南

從小事做起 七種生活好習慣讓你遠離癌症

朱文

人氣: 21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4年07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朱文綜合報導)雖然現代醫學非常發達,但癌症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不少人聞癌色變。研究發現,從生活當中改變自己的習慣,可以預先防範癌症。因為77%的癌症根源在於生活方式,與其消極害怕,不如積極防範。

美國癌症研究所出版的《癌症止步》一書表示,癌症罹患率與遺傳和環境有關只佔14%和9%,77%的根源在於生活方式。

美國安德森治癌中心腫瘤生物學博士顏榮郎認為:為了預防家族遺傳的乳癌、卵巢癌,美國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切除了兩邊乳房,「她其實沒必要切除乳房。 」「全面性調整飲食和生活型態,才是防癌關鍵。」

顏榮郎解釋,現代人的飲食中含很多紅肉、炸雞、薯條、含糖飲料等高熱量食物,再加上工作壓力大、久坐、作息不正常等不健康生活習慣,容易造成身體慢性發炎,是誘發癌症、肥胖和各種慢性病的主要原因。

以下是幾種防範癌症的良好生活習慣。

1. 保持愉快心情

心情關係健康與否,美國醫學界曾為30%的患病孩子做調查,發現除了營養不足之外,其中多數孩子心情不好,說明心情會影響到健康。據醫學調查,許多癌症患者回顧自己患病前兩三年的心情狀況,也是有很長一段時間感到消極痛苦。

北京安定醫院心理危機干預與壓力管理中心主任西英俊表示,壓抑、焦慮、抑鬱等消極情緒影響免疫系統發揮功能,無法保護細胞不受癌細胞攻擊。

心理學研究,有困難無法解決可與親人好友討論,別自己悶著發愁。與朋友同事傾訴心情、有助於排解不良情緒,可儘快揮別壞心情。

2. 體重要控制在合理範圍

身高體重指數(BMI)超過標準易得癌症,控制體重可有效防止癌症找上門。美國研究顯示,約49%的子宮內膜癌、35%的食道癌、28%的胰腺癌都與肥胖有關。臺灣專家認為,脂肪細胞可能會間接促進癌細胞生長。

亞洲人最好將身高體重指數控制在18.5至22.9之間。計算方式: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體重超標就該節制飲食、減少脂肪和糖的攝取,每天運動也可有效控制體重。

3. 多吃蔬果 拒絕脂肪

台灣防癌協會建議人們多吃新鮮蔬果,因為蔬果中的纖維有助於排除腸道中毒素。此外蔬果中維生素A、C、E是理想抗氧化劑,可以中和體內的自由基,避免核酸的突變致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稱,有充分證據表明蔬菜和水果能降低口腔、咽喉、食管、肺、胃、結直腸等部位發生癌變的風險。

拒絕脂肪的誘惑。少吃脂肪含量大的東西,如紅燒肉、蹄膀、奶油蛋糕、冰淇淋等。研究發現,脂肪與癌症關係密切,特別是乳腺癌、大腸癌和前列腺癌。

多吃雞、魚等白肉,少吃豬、牛、羊等紅肉。研究表明,吃紅肉多的人患肺癌的風險增加了16%,而患乳腺癌風險增加22%。

鹹魚、火腿、香腸等加工肉製品往往含有較高的亞硝酸鹽,容易誘發消化系統癌症,最好少吃。

每天運動流汗

流汗可排出體內毒素。研究顯示,經常運動能使肺癌的發病率降低68%,患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降低38%。每天堅持30分鐘以上運動,就能減少患癌風險。

運動流汗,可燃燒多餘脂肪,促進身體排出多種致癌物;運動利於腸道蠕動,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運動能增強免疫力抵抗炎症和癌細胞侵襲。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等運動都是不錯選擇。

每天喝綠茶

喝綠茶可防癌,但還須預防農藥殘留問題,茶水溫度不超過60℃才有效。

日本曾花9年時間調查,發現每天喝茶能將癌症風險降低40%。中國的研究也發現喝茶可有效預防肺癌、肝癌、食道癌、口腔癌等癌症。綠茶多酚的防癌作用是其他茶葉的5倍。

臺灣營養師張斯蘭提醒喝綠茶防癌的注意事項,泡茶時將第一泡茶水倒掉,且打開茶壺蓋讓殘留農藥隨水蒸氣蒸發。

伊朗研究人員在2009年曾發表研究說,喝茶的茶水溫度介於65℃~69℃時,食道癌發生風險增一倍,茶水溫度超過70℃,食道癌發生率會增加8倍。而另有研究發現,茶水溫度介於56℃~60℃,對健康較為有利。

少菸少酒少鹽

防癌需戒煙、限酒、減鹽。研究顯示,吸煙者患肺癌的危險是不吸煙者的13倍,孕婦吸入香菸的煙霧,通過胎盤傳遞煙霧中的致癌物給胎兒,提高下一代患癌的風險。

長期過量飲酒會導致酒精肝、肝硬化和肝癌。男性每天不應喝超過20克~30克的酒精飲料,女性別超過10克~15克。

調查發現,鹽的攝入量越大的地區,胃癌發病率越高。每人每天鹽的攝取量不應該超過6克。

其他日常飲食注意事項包括:以白開水為主,少喝含糖飲料,連天然果汁每天都不超過150㏄為宜,並且不吃發霉的穀類及豆類。

選用無毒居家日用品

遠離生活中化學污染、病毒與幅射可大幅降低罹癌率。世界衛生組織研究,溴化阻燃劑、塑化劑、雙酚A三類物質可能導致癌症。

不用塑膠產品盛裝熱食,以免釋放塑化劑於湯品中。選購日常用品時,如果聞到異味,不宜購買。◇

(責任編輯:林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