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視病人如親人 臺腦外科權威魏國珍重醫德

鍾元臺灣臺北

人氣: 477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4年07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臺灣腦瘤手術權威、林口長庚醫院腦瘤神經外科主任魏國珍在他父親魏清潭逝世週年之際,出版《醫者,本來如此》一書告慰父親在天之靈:「我有好好做人、做事。」魏國珍的二姊、臺灣高等法院法官魏麗娟說,有些醫師會把病人當「病人」,有些醫師則把病人當「親人」,差別很細微,但病人就是會知道,那種溫暖的感受是很不一樣的,這點國珍非常像爸爸。

魏國珍從父親身上學醫德

魏清潭是1949年隨國軍撤守來臺,1968年從軍醫退役後,帶著新臺幣兩萬元退伍金,舉家從中部北上創業,臺北南機場公寓的「魏回春診所」僅十坪空間,一家十口棲身於此安身立命。魏國珍在家排行第四,上有一兄二姊,下有一弟三妹,從小看父親跟病人的關係都很好,母親告訴他:「以前窮苦人有滿身病痛,偏偏沒有錢,但是,爸爸還是為他們好好看病,不收錢,需要什麼藥,都開給他們。所以,病人很信任他。」

「我從小看我父親的病人,都不是上流社會、達官顯要階層的人,他們大都是經濟收入不好、屈居社會底層的人。」魏國珍從父親身上學到三堂課,第一、醫生的對象是平民百姓。第二、醫療是潔淨、秩序、按部就班的工作,他希望一切要求、安排得井然有序。第三、父親要他做外科醫生,可以救比較多的人。

魏國珍中山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腦瘤研究中心研究員,在腦科研究領域有卓越的成就。他在臺灣所主持的「奈米藥物加超音波開啟血腦屏障」腦瘤治療計劃,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喻為「研究腦瘤治療的里程碑」,並推崇臺灣腦科的創新研究為全球腦瘤治療帶來重大突破。為了幫助病患戰勝不斷復發的惡性腦瘤,他更傾數十年心力,投入大量人力、時間與資金蒐集腦瘤檢體,致力腦瘤基因體研究,期盼為每一位病患打造專屬的個人化醫療。

在《醫者,本來如此》書中,罹患脊椎神經纖維瘤的怡君,17歲的她原本是名運動健將,但在長達8、9個月四處求醫、接連誤診後,她幾乎癱瘓,直到魏國珍醫師為她緊急開刀,才救回再度行走的能力,讓年輕的生命重現光彩。在大學三年級時罹患腦瘤的秀娟,也在魏醫師長達20小時的手術下救回生命,現在的她已步入幸福的婚姻,正努力對抗癲癇的併發症,期待能當一名開心的媽媽。

新書發表會日前舉行貴賓雲集,包括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教授、前司法院副院長謝在全大法官、臺灣神經外科界典範王大均醫師、光環舞集楊宛蓉團長等均出席。楊志良強調,白袍象徵的不只是高收入,更是神聖的救人工作。他呼籲醫師們絕不可忘記穿上白袍的初衷,切莫辜負病患對自己專業的信賴!

引領魏國珍入門的王大均醫師,回憶魏國珍見習時期的表現,強調當一名好醫師最重要的特質就是「對病人有耐心」,這也是他強力推薦魏國珍進入神經外科領域最主要的原因。

楊宛蓉以病友家屬的身份代表致詞,她由衷感謝魏醫師對她的丈夫國家文藝獎得主、光環舞集創辦人劉紹爐的全心照顧,感謝魏醫師盡一切努力找出治療方式,幫助他們走過對抗惡性腦瘤的艱辛歷程,給予他們夫妻重獲「第二生命」的寶貴機會!

臺灣腦瘤手術權威、林口長庚醫院腦瘤神經外科主任魏國珍(右2)出版《醫者,本來如此》,在新書發表記者會上與家人合影。(鍾元/大紀元)

醫生開刀動輒十幾個小時 面對病患及家屬仍需要耐力與耐心

魏國珍認為醫生最需要培養的能耐是可以長時間專注工作的能力,醫師開刀動輒十幾個小時,面對病患及家屬,無一不需要耐力與耐心。他行醫,對待病人或是做研究,都不會計較馬上得到好處或回饋,別人不願動的刀,他願意做;別人覺得浪費時間,不屑鑽研的技術,他花大把時間去精熟,「我只是順著自己內心的感覺,傻傻笨笨地做。」

「如果醫師將開刀當成是一種藝術創作,這樣你便會窮盡一切做到最好,不可能一成不變地面對每次手術。」魏國珍鑽研不同的治療及開刀方法,從插種手術、鑰匙孔手術到這幾年專精清醒開顱、術中監測等等,始終不斷求新求變,「這些關乎病人術後的恢復?生命品質的改善?如果你真正在意你的『作品』,你便會想辦法突破、創新。」

魏國珍願意站在病人立場找更好的解決方法,他以鑰匙孔手術為患有大型腫瘤病患的劉小姐動刀,有人覺得他「自找麻煩」,他也坦言的確吃足了苦頭,足足大約開了15個小時,這是為了使病患傷口小、恢復快,不必犧牲美貌。

醫療是救命的工作 不是賺錢的工具

臺灣每年有近4千台腦瘤手術,其中有近1/6的病患是到長庚醫院進行治療。魏國珍從醫30年,每年開300至400台腦部手術,未曾經歷任何醫療糾紛、也從不喊累,他覺得當醫生是天底下最快樂的工作!他出版《醫者,本來如此》,希望以自身經歷,喚起其他醫療從業者對醫病關係的重視,更呼籲有志從醫的年輕朋友,醫療是救命的工作,不是賺錢的工具,不能只是醫「病」、而應醫「人」,幫助病患克服疾病。

「醫生必須要有guts(有膽量)、有擔當,當病人需要開刀治療,如果你為保全自己,為了怕糾紛,連這點風險都不要擔的話,你就不要當醫生了。」魏國珍是許多瀕臨死亡危機病患的一線生機,即使病患最後沒能活下來,他愛護病患、認真誠懇的態度,仍贏得所有家屬的衷心感謝。

魏國珍表示,即使面對臺灣醫療環境快速崩壞,很多醫生都覺得醫療關係很「尖銳」,甚至抱怨病人不再給予信任;但他相信,只要醫生能讓病患和家屬感到他們站在同一陣線,是一起努力對抗疾病,醫病的對立及不信任自然就不存在。「如果醫生一開始就能『視病猶親』,自然不必演變成以法律作為最終的仲裁手段」。

最後,魏國珍感性的謝謝每一位信任他的病患,感謝他們紮紮實實地豐富了他的行醫路,讓他有機會經由這些磨練變成更好的人。他和妻子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王宗曦並自費捐出近萬冊新書給全國各級學校,特別是醫學系學生,期待他們都能閱讀本書,讓臺灣醫病關係變得更美善。

(責任編輯:李曉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