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英國21歲女大學生成為市長靠的是甚麼?

人氣 6

【大紀元2014年06月07日訊】近日,英國傳來一位年僅21歲的女大學生當選為市長的消息。事實上,這種令年輕人頗感振奮的真實事例在西方國度並非絕無僅有。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另一位年僅20歲的大三學生喬•哈里斯被選為當地最年輕的男性民間領袖,而他在18歲時就已經是英國最年輕的議員了。

如果我們從英國近看德國、遠眺美國,類似的青年從政者也比比皆是。資料顯示,德國國會有10位「80後」議員,最小的才22歲;德國綠黨的一位年輕議員2002年當選時才19歲。而美國早在2005年,就有年輕人當選市長的記錄。比如在密歇根州、艾奧瓦州、賓夕法尼亞州的三個市鎮的秋季選舉中,都有一位18歲的年輕市長脫穎而出。此外,在俄亥俄州和緬因州,也有18歲的年輕人被選進市鎮委員會。

或許有人會提出這樣的質疑:年紀尚輕、資歷尚淺,這些普通的社會成員是如何能當上市長的?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無須捨近求遠,其實答案的關鍵就隱藏在上述的文字之中,那便是「當選」二字。也就是說,這些年輕的市長和議員是通過投票選舉,在遵從民意的情況下被選出來的。

說到「選舉」制度,建立在「民主」政體、「自由」精神之上的歐美發達國家的公民應該比中國人有著更深刻的體會。無論是總統大選,還是各州、市鎮的小範圍競選,每個公民的意願似乎都能通過自己手中的選票來加以呈現和傳達。就這一張張看起來並不起眼的選票,卻擁有著舉足輕重的份量,就這一次次並不複雜且方式雷同的「選」,卻足以凸顯出西方國度民心、民意的不可或缺以及民主制度的真實有效。

基於這種蘊含著民心、民意的真選舉,我們就能看到,在西方國家,無論是弱冠之年,還是花甲之年,只要得到了民眾的信任和認可,就能真貨真價實的成為一市之長、國會議員或是各級長官。事實上,不僅一個普通民眾的「當選」與年齡、資歷無關,當選後能否「勝任」,也與其年輕年老、資歷深淺沒有任何關係。只要擁有了一顆為民眾效力的心,只要按照相關法律規定以及行政管理的程序來處理事務,能否「勝任」本身就並不存在著有關年齡和資歷的問題。

除此之外,在西方民主制度的監督之下,如果行政長官,比如市長,在處理行政事務中有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也不能忽略民意、背離民心,甚至不管不顧的肆意而為。他必須先將自己的建議提交給市民大會或者市鎮委員會,經決策機構通過、並成為法律條文之後,才可依照相關法律、規定行使自身的職責和權力。這種基於民選的職位、這種相對獨立的身份以及最終仍要接受民眾監督的機制,就能讓市長、甚至總統的當選者,在權力受到制約、行為受到監督的規則下,最大可能的發揮著為民眾效力的作用與才幹。

顯然,西方這種遵從法律、依照程序的選舉、監督過程,絕非只是偶爾拿出來展示的花架子;那些弱冠之年能當選市長、議員的有為青年,也絕非只是仰賴得天獨厚的條件和背景而成就自我的特例和個案。他們之所以能夠應運而生,定然離不開以「民心」為先、以「民意」為前提、以「民主」為座右銘的條件與法則。然而,反觀中國,這裡的政壇所呈現的不僅是一派「老態龍鍾」之像,更重要的是,即便如媒體所宣稱的「年輕幹部」層出不窮、頗受重用,卻也與西方國家的那些年輕市長或議員的應運而生有著天壤之別。

有意思的是,如今的中國人對此也是諱莫如深。當人們一聽到新聞中介紹某年輕幹部擔任某級別職位時,腦海中首當其中顯現出的便是「官二代」、「黑箱操作」、「有貓膩」等這些意即不公平或不透明之類的詞彙;當仔細研讀其個人履歷或是進行網絡檢索之後就會發現,那些用來證明自身有能力擔任要職的教育背景以及從業經歷定然有著差強人意、前後不符的矛盾之處。無論是電視鏡頭中的投票場面,還是公佈任職之前的唱票結果,似乎都是體制內部、官場之中自娛自樂、只為向公眾表演的慶典活動。於當權者而言,老百姓只能是遠遠眺望的觀摩者,而不是零距離接觸的參與者。至於人手一票的決定權,對民眾來說,則更是可望而不可及。

在一黨專政的體制中,不透明、不公開、不接受監督從來都不是稀罕事,官員的任免則更是將這種常態發揮到了極致。既然沒有民主、也不能體現出民心和民意,那麼,獲得政治地位本身也就意味著擁有了充分的自由與時機濫施權力。一旦政客對「以權謀私」的捷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儼然就成了國家財富的既得利益者,一旦官員對「中飽私囊」的行為開始習以為常,他們就立即變成利字當頭的生意人。於是,在這種始終彰顯利益分割的權力配給中,人們總能時時處處的看到,不管是年輕的、還是年長的,都不過是在聽命於上級的調遣與分派。而這裡更需要言明的,則是這些上級和下屬的關係:他們若非直系、便是遠親,無論如何,也沒跑出那個靠權力實現掠奪的「紅色家族」的範圍。

相關新聞
星評論家評大選:行動黨遭衆人批
捷克經濟在歐盟發展最快
橫河:中共就是否定辛亥革命何來繼承
南蒙古過渡政府:支援烏坎村人民的堅強義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