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5日電)美國商會今天認為修法保護消費者立意良善,但部分條文窒礙難行;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則希望,未來社會要「更習慣聽專業意見及科學分析,而不是聽一時之下的意見」。
台北市美國商會今天發表「2014臺灣白皮書」,以「令人振奮的新契機」肯定政府自去年來所做的努力,並強調,此為近20年來,最具建設性發展的一年。
不過,白皮書中指出,因為去年食安問題頻傳,雖然保障消費者權益很重要,但台灣近年有多項政策施行程度遠超過實際需要,以致影響企業在台經商的意願,而未對消費者提供實質利益。
美國商會零售業委員會代表康乃元進一步說明,政府快速回應民意固然是好事,不過立法還是要注重「可行性」。
他舉例說,台灣對定型化契約條款的規定,在修正草案中將海報及廣告視為契約一部分,授予行政單位監督審查的權利,公部門可以介入交易行為,對企業而言「已經接近警察權的擴張」。
美國商會執行長吳王小珍表示,台灣仍存在一些「Taiwan Unique(台灣特殊條例)」,確實對廠商造成困擾,可能影響企業在台經營的意願。
她提醒,政府在進行相關條文研議時,必須注意與國際通例接軌。
管中閔則認為,美商會關心的議題很多沒有辦法一次到位,但政府已很努力在做,2014白皮書議題由2013的103大項大幅降為82大項,是法協中心積極跨部會協商的結果,未來可能會愈來愈困難。
他說,並不是所有議題台灣都要配合,還是要在國家利益和商業利益做某種折衷;不過,台灣持續推動以經濟自由化、國際化,推動法規接軌國際的方向及決心沒有變。
他說,牽涉到消費大眾的食安問題,如訂出非常嚴格要求,一定會影響生產的另一方,可能會造成沒有廠商願意進入市場,因此需要某種折衷。
管中閔表示,未來台灣社會應需要「更習慣聽專業意見及科學判斷分析,而不是聽一時之下的意見」,不要急著立刻回應民眾需求,才能促進法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