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25週年 親歷者加國首都作證
【大紀元2014年06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周行多倫多報導)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分水嶺的「六‧四」事件過去25年了。面對中共對紀念「六‧四」活動的恐慌性打壓,3位當年的親歷者在首都渥太華作證,包括當時的香港學生李蘭菊、北京大學講師陳育國、加拿大CTV駐北京辦公室主管芒森(Jim Munson)。
25年前,北京高校學生悼念胡耀邦的活動,演變成要求解決中共高層腐敗等問題,估計有約100萬學生及民眾參與。中共後來動用軍隊武力鎮壓,事件中死傷人數,一直被中共政府掩蓋。海外民運人士每年都舉行紀念「六‧四」活動。
軍人對學生開槍 教師震驚
1989年,陳育國是前北京大學講師,他參與學運,和學生一起在廣場過夜。他6月4日上午5點離開天安門,屬於最後離開的一批人。
他說,6月3日晚10點半,就有學生來告訴他,軍人在木樨地的各個路口用機關鎗掃射抗議者,很多人被打死。
「我驚呆了,軍隊竟用實彈。」 陳育國說,6月3日的整個晚上,擔架不斷運來血跡斑斑的人,「我不知道他們在哪被槍擊,只知道他們到來時一動不動,許多人可能已經死了」 。
陳育國說,他們離開天安門時,有3輛坦克從後面駛近六部口,發射毒氣。「這些坦克駛過人群,壓死5人,壓傷9人。受傷的其中一人是方政,他雙腿被壓斷」 。
「那12小時內的大多數死者,包括了這些被壓得面目全非的的屍體,集中在天安門廣場附近的路口,」他說,「這是中國政府從來不承認的事。」
CTV北京主管:一生首次見人被殺
加拿大參議員芒森25年前是CTV駐北京的主管。他說,作為駐外記者,他在世界各地做過報導,包括伊朗、伊拉克、貝魯特及貝爾法斯特。但是「這是第一次在我的生活中,我看到有人死了」 。
他說,當時在天安門附近的一個路口,一輛裝甲車向大約500人駛近,那些人在喊「民主萬歲」。他叫他的同事們趕快走上路邊。「我看著人群中那位老人握著拳頭在喊口號。在幾秒鐘的瞬間,我看到那老人被壓碎的屍體。剛才還是個大活人,他相信學生運動,但現在他死了。」
芒森說,他當時想去天安門廣場,但大部份的晚上都在幫忙把屍體搬上三輪車。「到處都是血」;「我們去了一個市裡的太平間,數起來有50到60具屍體。出來後整晚沒睡。」
芒森說,一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曾說:「我會儘量為那些可能會被忘記的人抗爭,因為如果我們忘記了,我們是有罪的,我們成了幫兇。」
李蘭菊親歷「六‧四」屠殺
李蘭菊當年是香港學生,為在北京抗議的學生送帳篷及藥物,當年6月3日傍晚至6月4日上午都在天安門廣場。她說:「6月4日凌晨時分,可怕的軍用信號彈劃破了天空。」
「一輪槍聲後,受傷的人從博物館後面被抬過來。一人後頸中槍不能動,還在說:『不要放棄,不要放棄』」。李蘭菊說,她鼓起勇氣走向一位高階警察說:「我是香港學生,我們只是在這裡和平請願,請不要傷害這些學生,他們都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中國的未來。」
「這位警察像一塊石頭一樣冷冷地看著我,但是,眼淚在他的眼中打轉。我崩潰了,在他面前哭了起來。」她說。
李蘭菊回憶說,大約在凌晨1點,密集的槍聲開始靠近天安門廣場,可以聽到附近有人尖叫,更多受傷在流血的人被送來急救站。「一個小男孩手裡拿著石頭,就在我們面前向士兵衝過去。我用盡力氣抱住他,他哭著說:他們殺了我哥哥、殺了我哥哥,我要和他們拚命!」
「後來有人告訴我,這男孩的屍體沾滿了鮮血,被帶回急救站,」她說,「我當時覺得很難受,感覺再也不能夠支撐住自己。」
========================
25年後 中共對「六‧四」更敏感
【大紀元記者周行報導】「六‧四」事件過去25年了,每年世界各地都有紀念活動。中共對「六‧四」一直敏感,而且看起來越來越敏感。
今年5月3日,北京有10多人舉行了一個家庭式的「六‧四紀念研討會」,結果與會者被中共當局抓捕。5月31日召開的「紀念六‧四全球網絡會議」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攻擊。
多倫多支持中國民運會會長關卓中週二在渥太華國會山的新聞會上表示,每年紀念「六‧四」的主題之一都是「勿忘六‧四」。值得擔心的是,新一代的中國人,因為中共政府的掩蓋和打壓,因為自我保護,甚至不知道這段歷史的真相。
不過,經歷過當年「六‧四」的人們一點都不懈怠。正如週二在渥太華國會山作證的李蘭菊所講,當年中共武力鎮壓學生期間,人們堅持要先把她安全送出天安門。她說:「一位女醫生握著我的手,看著我的眼睛說,『我的孩子,請上救護車。你必須安全離開天安門,我們需要你回到香港,需要你告訴世界今晚發生的事,我們的政府對我們所做的事。』」
民陣全球主席盛雪表示,因為參加一個家庭式的反思「六‧四」聚會就抓人,「這件事,我相信刺激了很多人。 共產黨把這人抓了之後,引起千百萬人的關注。更多的人覺得,已經沒有任何退路了」 。
「在政治上的強權控制,言論上、人權上的迫害,比從前有過之而無不及,」盛雪說,「中共沒有底線的控制方式,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不再對中共政權抱有幻想。」◇
(責任編輯: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