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紐約新聞

唐人街系列七:唐人街的「五點區」歷史

【大紀元2014年06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馬丁‧斯科塞斯的電影「紐約黑幫」所反映的移民聚居區「五點地區」 (the five points),曾是1860年代紐約市最臭名昭著的犯罪多發區、危險的貧民窟,位於現在的中央街、包厘街、堅尼路、柏路圍合的一塊區域,「五點」指其中的巴士打街(Baxter)、莫斯科街(Mosco)、茂比利街(Mulberry)、窩扶街(Worth)等街道相交形成的五個馬路拐角點,有些旅遊資料乾脆譯作「三角形廣場地帶」,華埠和小意大利區唯一的公園——哥倫布公園就在這兒。

根據紐約市公園局資料,哥倫布公園原來又稱為桑樹彎公園(Mulberry Bend Park)、五點公園、天堂廣場(Paradise Square) , 「彎」 (the bend)字指茂比利街轉彎處,將「五點區」銜接了起來。

公園的西側原有一處大水塘(Collect Pond),這兒曾是早期紐約市的飲水水源,曾在最初200年供應用水,當然對美洲印第安原住民而言,年代還可推溯至數千年之前。因為近飲水水源,那時大凡移民來紐約的人都會先在這個區域落腳。1808年,這個大水塘(現在的聯邦大樓富利廣場,Foley Square)被填為平地成為珍珠街,周圍建起富人的住宅。可是10多年後地面塌陷,空氣中彌漫著怪味,蚊子叢生,有錢人撤離,沒家沒業的窮困新移民進駐。

200年前「五點」和周圍一帶,匯聚著愛爾蘭新移民、被解放的黑奴、不多的猶太貧民和中國勞工,在人生地不熟兩眼一抹黑的新大陸,為了生存形成各種名號的幫派,每天都會惹出事端,讓警察頭疼。

1842年,寫作《霧都孤兒》的英國大文豪狄更斯訪問紐約期間,曾由兩名警察陪同走訪這裡,在後來出版的《美國筆記》中,他描述這裡到處是「腐臭的灰塵和污穢」,世界著名的丹麥裔新聞攝影師、報人兼社會活動家雅各布.里斯(Jacob Riis)也曾用許多篇幅描寫這個「紐約貧民窟的核心」,將此處不堪的環境形容為「大型的人住豬圈」,「五點」於是成為藏污納垢之地的代名詞,「殺人巷」和「賊窩」,在美國歷史上頗有名氣,中華公所二樓有一張雅各布的攝影照片就反映了茂比利街一帶屋後小巷中的強盜與賊贓。

根據中華公所記載,紐約市政府經過60年的努力,未能改善茂比利街一帶。最終於1898年拆掉全部樓宇,擴大改建哥倫布公園,由中央公園的設計師Calvert Vaux擔綱設計。發起這項運動的包括在附近長大的紐約州長愛爾史密夫,當時尚為警察總長的羅斯福總統及新聞攝影師雅各布,他們希望花草樹木能為居民帶來新鮮的空氣和陽光,為貧民窟帶來新的生活秩序。

陳作舟說,當年的「五點」可謂紐約真正的民族大熔爐,各族裔移民到達新大陸的第一站、謀求新生活的起點。儘管環境惡劣,各國移民辛勤勞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發展商業和工業,擺脫貧困。根據公園局的資料,五點區內的移民組成有幾大階段的變化,1840年,巴士打街以德國猶太人為主,建立起紐約第一個製衣區,同時附近地區迅速成長為愛爾蘭以外最大的愛爾蘭裔人聚居地,1880年代意大利人到達,意大利文化統領相鄰的社區形成「小意大利」區,1911年市府以意大利探險家哥倫布命名公園,以紀念他發現美洲新大陸。

而中華公所的一張圖片顯示,1950年以後,唐人街原來猶太及意大利新移民為主的製衣業,又被香港移民取而代之。如此經過200年的發展,黑種人、黃種人和歐洲白人移民雜處的「五點」,逐漸演變成方圓5公里全是中文招牌的唐人街,而哥倫布公園從早到晚都有彈琴唱(粵)曲、下棋跳舞、習武打球的華人身影,一派和平景象,紐約華人尊崇的孫中山先生銅像也於2年前,華埠慶祝中華民國100周年時安置在哥倫布公園。

作為曼哈頓最古老的住宅區,而今「五點」不再是可憐的貧民窟,已成為紐約高房價所在、旅遊觀光點之一,其發展可以看做是只有200多年歷史,年輕的移民城市紐約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

(責任編輯:漢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