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升學迷思 台會考數據見端倪
【大紀元6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日電)台師大心測中心預計今天公布首屆國中教育會考的「各科能力等級加標示與答對題數對照表。究竟會考改革能否突破升學迷思?或只是用另一種形式重蹈基測「分分計較」的覆轍,今天可略見端倪。
有別於基本學力測驗(基測)以各科成績加總的全體考生PR值,等級繁多,易造成「分分計較」的現象,國中教育會考只區分為「精熟(A)」、「基礎(B)」、「待加強(C)」3等級。A、B等級再各區分為3種標示方式,因此總計只有7種成績,即A++、A+、A、B++、B+、B、C。
教育部希望透過減少成績等級,降低考試壓力,但十二年國教實施初期,會考仍是「免試入學」管道中「超額比序」的重要依據。部分競爭激烈的高中職,將以比序決定錄取與否,尤其是前幾志願的明星高中,勝負可能只在一、二個標示之間。
根據台師大心測中心推估,各科A等級人數約10%至20%,B等級為45%至60%,C等級為20%至35%,但由於會考是「標準參照」,實際分佈情形還必須考量試題難度、學生能力變化等。
另外在標示上,A等級前25%將標示為A++,26%至50%標示A+,其餘則是A,B等級類推。
升學專家預估升學競爭激烈的招生區如基北區,5科精熟(5A)是前三志願的基本門檻,勝負關鍵在「標示」,第一、二志願的差距,可能只在一科「A++」之間。
心測中心今天公布的「各科能力等級加標示與答對題數對照表」,各界都在仔細觀看,這一個「標示」的差距究竟有多少?如果只在1、2題之間,便又有「題題計較」的疑慮。
今年5月,教育部與基北、高雄區對會考數據公布方式針鋒相對,爭議了10天才塵埃落定。教育部長蔣偉寧在宣布共識的記者會上強調,必須維持十二年國教適性入學精神,相關數據提供考生選填志願參考,還需考量個人興趣、性向、就近入學等因素,不要過度聚焦在會考成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