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王朝鈺新北市14日電)家族皂廠「美盛堂」半世紀來歷經興盛、衰敗,第三代林祐安抓住時機,在堅持中追求創新,讓停擺10餘年的皂爐重新燃起新生命。
沿著新北市三峽區白雞路而上,不久後斗大的「茶山房」招牌映入眼簾,採訪當天,解說員正扛著扁擔、頭戴斗笠,操著台語口音,叫喊「茶箍、雪文,天然手工的浮水雪文」,這就是「茶山房手工肥皂」前身,「美盛堂」創辦人林義財的寫照。
林義財年輕時就開始在台北後火車站賣起肥皂生意,後來加入「美華肥皂」開始學習做皂,因為每天接觸皂鹼緣故,得了富貴手,尋遍醫生始終無法根治,也讓他興起研究不傷肌膚的中性肥皂念頭。
林義財在民國36年與弟弟集資5萬元,買下板橋一家豬寮充當工廠,除了持續賣皂外,也開始研發,終於在民國52年用獨特方式抽取多餘皂鹼,研製出「浮樂脫」中性肥皂,也因打入當時的「軍公教福利中心」(以下稱軍公教),業績浮搖直上。
第三代「茶山房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林祐安回憶,成長過程中幾乎沒有假日,只見長輩一直在忙,孩子們在旁幫忙整理、裝箱,也讓他對肥皂產生反感,「小時候非常討厭看到肥皂」。
這股榮景持續約10多年,就在民國70年擴廠搬遷到三峽區白雞山約150坪的廠房時,台灣當年也引進第一瓶沐浴乳,加上軍公教逐步走向民營,導致生意逐漸衰敗。
身材壯碩、蓄著鬍子的林祐安說,自從軍公教民營化後,供貨11元、軍公教賣12元的「浮樂脫」早已被消費者定位,「定價很重要,末端售價若定錯了,商品就沒救了」,最後不得已只好退出軍公教體系,自尋「西藥房」通路,但生意仍舊不見起色。
林祐安提到,幾年後,沐浴乳不斷廣告,改變消費者使用習慣,「一塊肥皂東摸西摸,沒人喜歡用」,人們的認知也影響銷售量,認為肥皂是「不乾淨的東西」,成了壓垮「美盛堂」的最後一根稻草。
原本凝聚家族向心力的皂廠,幾乎停擺,肥皂無處銷售,家族成員紛紛向外謀求生計,「欠債還不起,有人提議賣掉廠房,有人想出租」;他形容,經過無數次掙扎、革命,最後決定保留,「無論賣或租,分一分也拿不了多少錢」。他也成了打工一族,舉凡工人、資源回收、健身房教練、汽車業務等,身兼數職「你想得到我幾乎都做過」。
民國91年,林祐安回到三峽開起茶行,觸發重整家族事業的念頭,當時手頭緊沒錢從事市場調查,靈機一動用「買茶送肥皂」試探水溫,沒想到試行1年,竟有不少客戶「只想買肥皂不買茶」,也讓他決定重新點燃停擺數十年的皂爐。
但老皂廠轉型談何容易,他抓準時機,獲新北市府補助新台幣150萬元,觀光工廠「茶山房肥皂文化體驗館」在民國99年正式營運,此舉雖帶來新的商業契機,但也經過一番爭執後才定案。
林祐安回憶,當初他其實不是很贊同。他認為,廠房位置不僅交通不便、停車腹地不足,且皂廠屬家族事業,生活起居都在此,很不方便,甚至連阿公也極力反對,深怕獨門技術被學走。
林祐安提到,當時新北市府只輔導1家同性質產業成立觀光工廠,「如果你不做,有其他業者就要接手」,加上弟弟不服輸的心態,基於愛護心理,只好硬著頭皮力挺到底。
經過風風雨雨,林祐安從創立品牌到現在已有8年,始終在穩定中尋求創新,「只要有90%的人認同,我不會因為10%的人改變」。
他說,茶山房仍堅持遵循「熱煮法」10個步驟製程,整個循環約需10天,縱使曠日廢時,但從不因他人耳語有所改變,更陸續研發出「馥玉咖啡皂」、「蘭花皂」、「大菁皂」、「檜木百草皂」等新產品。
面對無論是同業競爭或是化學製品充斥的台灣市場,他說,「只要顧好品質,自然能取得消費者認同」;未來,也將秉持著同樣的信念,持續守護半世紀的家族皂業,與60多名員工奮鬥,期盼能「穩紮穩打,一起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