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蛋白質攝多 心病風險高
【大紀元2014年06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北報導)心血管疾病已連續13年蟬聯台灣民眾十大死因前3名,為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衛福部2011年發佈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將蛋白質攝取優先順序調整為豆、魚、肉、蛋,希望民眾能能多從豆類攝取蛋白質,但調查發現,多數民眾的蛋白質仍以肉類為主。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說,肉類雖然是蛋白質攝取的重要管道,但飲食中過多的蛋白質來自於肉類,會增加飽和脂肪與膽固醇的攝取,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
營養科系的陳媽媽,對於人飲食健康相當注重,特地準備麥片、牛奶、優酪乳給家人當健康早餐,因工作繁忙午晚餐由婆婆張羅,餐點中充斥著炸排骨、滷肉、豬肉、魚肉等,蔬菜成相對少數,長期下來,10歲的男童吃到體重過重、BMI值過高,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數值超標。
吳映蓉說,調查發現有近1/4的民眾三餐都會攝取肉類,是標準無肉不歡的肉食族;同時有半數的民眾表示無法落實飲食指南「豆魚肉蛋」的蛋白質攝取建議,且有4成民眾甚至沒有每日攝取豆類蛋白質的習慣。
她指出,台灣民眾肉食吃太多,蛋白質攝取過量,肉類雖然是蛋白質攝取的重要管道,但攝取份量及烹調方式都應該特別注意,動物性蛋白是飽和脂肪與膽固醇的主要食物來源,吃太多容易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吳映蓉說,外食族要少吃炸排骨、炸雞腿、焢肉等,改選擇清蒸、滷、油煎烹調食物。近年來常推廣多蔬果、多膳食纖維的植物性飲食觀念,每個人每天約需3到6份蛋白質,建議動物性和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最好占各半。植物性蛋白質包括,豆腐、豆干、豆漿、毛豆、黃豆、黑豆等,她提醒,綠豆、紅豆不完全是植物蛋白質,大部分營養成分是澱粉。
(責任編輯:芸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