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麥爾荀伯格:尋找新的機會點
【大紀元2014年06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大數據》一書作者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onberger)首次訪臺,他是大數據(巨量資料)領域公認權威,11日他以「大數據」 為題發表演講,他認為透過大數據,可了解社會一直改變的動態,從中尋找新的機會點。
大數據有三大特點:巨量,雜亂,以及相關性至上
麥爾荀伯格分析,大數據有三大特點:巨量,雜亂,以及相關性至上。首先,「巨量」是因為資料蒐集由類比走向數位,加上儲存分析資料技術日益精進,數據即呈現爆炸性成長。他表示,「很多人覺得大數據就是資料很多,其實不只是如此!」
他舉例表示,過去美國疾病管制局用傳統的模式預測流感的發生,然而速度非常緩慢,根本趕不上防制的時效。結果Google利用它每年50億筆的搜尋資料,從過去15年的資料中篩選、比對流感資料,後來成功建立一個準確度高的預測模型,可以針對流感做即時的預測與推算。
他也舉例,電腦系教授Oren Etzioni所創的網站Farecast,也是運用大數據的結果。緣起於Oren教授自以為買了便宜機票,上了飛機才發現自己買貴了。在震驚之餘他開始研究機票定價方法,並和旅行社拿大量資料做分析比對,最後創立這個網站。他把研究計畫稱為「哈姆雷特計畫」,處理的是「買」或「不買」(to buy or not to buy)的抉擇。
大數據的第二個特色是「雜亂」。麥爾荀伯格表示,過去因為資料有限,在量化時必須非常精確,但現在資料收集成本陡降,就能容忍資料的雜亂。比方過去只有10組資料,每筆正確性都要斤斤計價,當現在有一萬筆資料,即使其中部份有錯誤,也不是這麼嚴重。他表示,大數據的使用就是先把資料蒐集齊全,要分析時再把最重要資訊挑選出來。
大數據第三個特色是「相關性」。他認為,「在巨量資料時代,不需要想『為什麼』(why),而應該想『能發現什麼事』(what)。」他舉例表示,美國大型量販賣場Walmart有儲存顧客消費資料,透過大數據分析發現,每當颶風來臨前,不只是手電筒、電池賣得好,連草莓口味的果漿土司Pop-tarts也賣的非常好。
「人們為什麼去買不重要,重要的是颶風來時,Walmart就把庫存的果漿土司統統搬出來,結果賣得非常好!尤其草莓口味更是暢銷。」麥爾荀伯格說,一件事發生有太多可能的原因,而有些原因其實是超越人們想像範圍,大數據專注在挖掘相關性,反而能得到最大效益。
政治人物要有能力承擔風險、做對的事
《遠見雜誌》主辦的《大數據》作者麥爾荀伯格首度訪台論壇,貴賓包括教育部長蔣偉寧、新北市長朱立倫、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大中華區商業分析和新市場副總裁兼合夥人Jason Kelley等人,朱立倫從市政角度,請教如何運用巨量資料開創新局,並強化領導人的領導能力?
麥爾荀伯格建議政治人物應該做到三件事,一是瞭解市政的核心議題,運用巨量資料來瞭解市民的行為;二是要懂得溝通,學著用淺顯的語言與民眾交流;三是要有明確的願景,因為當選後的責任更重,有了民意託付,他認為政治人物要有能力承擔風險、做對的事。
(責任編輯:李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