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母親節 華裔呼回歸傳統
【大紀元2014年05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伊鈴多倫多報導)又到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在北美,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是人們向母親表達感恩的日子。在這一天裡,出門在外的年輕人將回到家中,給他們的母親帶上一些小禮物;或用其他方式,感恩母親的養育之恩。
人在多倫多的蘇女士說,母親節到來之際,她會打電話跟住在大陸的母親問候節日快樂。小時候,家裏兄弟姐妹多,母親要照顧5個孩子,還有一份全職工作。我們能感受到母親的辛苦。現在母親老了,身體也不好。我們做兒女的能做的就是經常回去看看,給她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對母親的孝道今不如昔
李女士認為,在缺乏孝道的當今社會,「母親節」其實是人類對母親的愧疚。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百善孝為先」。中國沒有母親節,但是中國人對母親的孝順貫穿在時時刻刻中。如果一個人對母親都不孝順,無論他在社會上表現有多出色,都很難說他的人品是完善的。
李女士雖然定居海外,但是跟母親一直保持很密切的聯繫,彼此感情很好。每年要給母親寄錢,讓她在經濟上沒有後顧之憂;每周至少跟母親通一次電話,節假日會更多。但她還是愧疚自己沒有盡孝道。因為,「父母在,不遠遊。」身在海外,無法悉心照顧老人。
來自上海的王女士今年70歲,移民加拿大8年。她有一兒一女,都已成家,幾個孫子都上小學。她說中國大陸過去沒有過母親節,來到加拿大後,家裏也沒有過母親節的習慣。
她說:「現在這個時代變了,和過去很不一樣。如果孩子們能給在母親節送一枝花,打電話問候一下,甚至發一封郵件,這樣的孩子都是很了不起了;做母親的也會感到很開心。這些在西方社會、或香港、台灣社區還很常見。可是很多人連這樣的事都沒有做。我身邊的很多老人都沒有受到這樣的待遇。」
「在很多年青人的意識裡,一談到『老人』,就是『幫忙看孩子』。在華人社區,更多的是看到老人在為孩子們付出。」她談到,她的鄰居已經快60歲的人,在餐館做雜工,每月掙2000多元,全數交給兒子供房。每天晚上下班回家,連口現成的飯菜都吃不到,鄰居看到感到很心酸。
王女士說:「雖然母親去世早,但是清清楚楚記得哥哥姐姐對父母很孝順。平時好吃、好穿、好玩的,首先想到的是母親。這在過去的中國家庭,幾乎家家都是如此,兒女對父母的孝順是一種自然現象。按現在母親節的說話,過去的中國人家庭幾乎天天都是母親節。」
王女士還回憶: 「那時,哥哥姐姐下班回家,進屋第一句話就是:『媽媽在哪裏?』哥哥姐姐後來到了外地工作,那時工資很低,每月幾十元,但是哥哥姐姐每月都要往家裏寄10元、15元,從不間斷。我工作以後,想承擔起往家裏寄錢的責任,讓哥哥姐姐不要再寄了,但是哥哥姐姐一直堅持寄錢,直到父母都去世了為止。」
(責任編輯: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