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顧何忠 寫實藝術中的心靈對話

文:陳柏年  攝影:黃中興
font print 人氣: 52
【字號】    
   標籤: tags: , ,

觀賞顧何忠的繪畫,除了纖毫畢現、栩栩如生的繪畫技法之外,每一幅畫都有著深沉的生命省思,凝聚成一種澄澈剔透,衝擊著觀者的心靈。

自由自在 平凡童年

談起他的藝術之路,顧何忠直率的說:「我算臺北人,我家是一個平凡的小家庭,從小我就喜歡畫畫,但是真正接觸到美術教育是在高中的時候。」

他謙說兒時不善讀書,就喜歡畫畫。不同於升學主義下成長的臺灣諸多藝術家,總為繪畫的理想苦苦奮鬥或與家人決裂;顧何忠既沒有過多的課業壓力,也沒有受到特別的眷顧與栽培。他說:「我們家就是很平常,最主要是我媽媽很尊重小朋友,一直保持很開放寬容的態度,其實對我們影響蠻大。」

如此順其自然、無憂無慮的日子中,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國中時期,有一次美術課上,畫自己手部的素描,事隔好久之後才知道被美術老師鄭重收藏。高中時,顧何忠順理成章地就讀協和工商美術實驗班。雖對繪畫漸生信心,總抱著成為室內設計師的念頭,全無成為藝術家的想法。一直到進入文化大學美術系,遇到以寫實油畫為終身信仰的老師黃銘昌,才開始認真思考以藝術為生的念頭。他說:「老師學的是古典油畫,那時候剛從法國回來,看到他的畫讓我耳目一新,深深著迷。對我來說,那是一個起點。」

生命轉折 從版畫到油畫

談到黃銘昌對他的啟發,顧何忠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他與學生一起作畫的過程:「我可以從他操作一張畫的過程中,譬如說怎麼調色、上色的技法,親眼看得更清楚。因為古典繪畫在藝術理念與技法兩者的要求很多,所以這些部分我受益很大。」

於是,顧何忠憑著對藝術的熱愛,走上創作的路。雖然1988年,他曾參加文化大學美術系師生美展,奪得油畫類第一名,然而他卻有很長一段時間鍾情於版畫。大學畢業後,顧何忠與一群好友成立了「火盒子版畫工房」,此名意喻對藝術的愛即如盒中火焰,終將破圍而出。而他在版畫創作上因獲得一些國際大展入選以及國內美術展覽版畫類獎項的因素,除了自信的提升之外,優厚獎金也讓初期的創作無後顧之憂。他說:「對大學剛畢業的人來講,比較急迫要解決的,是生活費這部分。那這個部分就還好,我在版畫創作上得到一些獎,就靠那些獎金當生活費,慢慢的,有漸入佳境的感覺。」

1993年,是顧何忠藝術生命轉折的一年。在創作遇上瓶頸的低潮下,他與太太毅然決然放下臺灣的一切,到法國住了八個月。遠離了塵囂忙碌的臺北,顧何忠對事物的觀感更加明晰,對寫實繪畫的內涵有了更深的認識。他說:「舉個例子,我在法國看他們傳統市場,看那些待宰的雞、鴨、羊,就像畫冊上的圖片一樣;或是我拜訪鄉間的法國友人,房屋樹林情景如畫。這兩個例子就讓我有很深的感受,就是原來寫實對他們來講,就是平凡生活的一切,其實就是很平凡。」反觀自己以前對於創作的想法,似乎太過浮誇,也太過累贅。顧何忠說:「我以前想太多了,似乎有點鑽牛角尖,有點故作姿態。可以放下,就覺得一切變得很自然。」

靜物 神聖的永恆

疑團解開之後,他豁然貫通,開始提筆作畫,一直到現在,投入寫實繪畫二十多年。他說:「我畫的第一張作品就是一個盤子,我們在法國每天都會用這個盤子裝菜,它跟我來講最親近,我就從這個最親近的東西開始。」

每當餐後的短暫休憩,他總會凝神注視這個瓷盤,於是與瓷盤之間產生了關聯與對話;藝術就是如此穿透外界的表象與界線,展現了永恆的奧祕。因此,在顧何忠諸多的畫作中,看到石榴、葡萄、燭臺、花卉等尋常靜物,置於畫中醒目如祭壇地位,引人致以定定的注目禮。因為每一幅畫都蘊含深刻的寓意,宣說著畫者靜觀世界的圖像,既是畫者殫精竭慮直指存在核心的詮釋,也是世界與觀者心靈對話的窗口。他說:「靜物繪畫在西方繪畫史上主客是對立,但我想建立的是主客平等、物我合一。單純描繪檯桌上事物能讓心靈沉澱,空間時間都能在畫面沉澱下來。這是一個美妙的經驗,我也可以體會物質與精神關係密切,是可以合一的,是一體兩面。這是我創作非常非常重要的環節。」

顧何忠的油畫從來不僅僅是表象,而是融入畫者的修持與省思,讓靈魂與形象同在。這也是他最覺困難的部分:「其實畫畫技法並不複雜,難是難在於說自己的概念要理清楚,概念清楚了就會進行得順暢。」

追尋到自己的志趣後,顧何忠不但自臺北藝術大學創作研究所畢業,沉潛於各種創作理論的研究,成為美術學系講師,也優遊於歐美各大美術館中大師真跡的遊賞。他是極少數繪畫中全程寫生而不用照片,表達了自己在藝術上的追求與堅持。

畫面訴說的語言

水果與食物,是顧何忠常畫的主題之一。他說,因為食物也有生命的周期,看到它生老病死的狀態,「其實我會把自己投射進去,把自己比擬成我也是那個水果,我也會經歷那個過程,這個部分就是我想要表達的重點。我把它記錄在畫面上,是希望觀者可以靜靜思考這個畫面可能在訴說什麼,或是裡面變化的是什麼。畫面與觀者也可以做一個對話,這個是我想做的。」

顧何忠繪畫作品「蘊藏」。(新紀元)

例如有一幅題為〈蘊藏〉的油畫,是一個玻璃器皿裝了顏色非常飽滿的蛋黃果。顧何忠說:「安排成三角形的構圖,觀者最前面的那顆蛋黃果表面最光滑;三角形右下角的蛋黃果就變得比較斑駁比較皺褶;中間的那一個皺褶最明顯,斑駁更清楚。就是要表達它從最年輕經過歲月變化之後,產生出蒼老現象。為什麼要取名『蘊藏』,就是說最寶貴的生命是經過歲月後,有更豐富的智慧。所以我才把最蒼老的安排在最中間,表現出非常挺立的姿態,表達出內心當中的力量。」

明心見性 在畫中看見自己

畫展中有一幅巨大的油畫,畫面中有許多錢幣,名為〈天行露〉。談到這幅油畫創作的動機,顧何忠說:「為什麼要畫那麼大尺寸,因為放大以後,那些錢幣其實就像上班族,整堆錢就像大家為了生活要簇擁著、忙碌著。但是如果著重這個部分好像有點消極,所以我讓畫面光線從左上方投射下來,使每個錢幣都有非常亮麗的弧線,象徵每個錢幣、每個生命都有他最好的歸處,最好光澤的所在。」顧何忠說做畫時意象強烈,但是畫名卻毫無頭緒。後來輾轉看到作家愚溪一篇小說,就叫做〈天行露〉,意為黑夜中的露珠亦有澄澈心性,如芸芸眾生深藏的慧命。於是他徵得作者同意,決定選用此名。

顧何忠一天做畫八小時,小幅的油畫耗時一個半月,大幅的則要數月才能完成。他說作畫過程,往往是畫面帶領他,給他許多回饋。而觀賞他的畫,許多人都有洗滌心靈、沉靜冥思的感受。他說:「很欣慰我的作品可以讓觀賞者心靈平靜,這是我創作很重要的概念之一,可以讓觀眾感受到,我覺得真的很棒。」

顧何忠將繪畫天賦視為上天的禮物,也願意帶給世界美善的力量。

他說自己的繪畫天賦是上天的禮物,也願意帶給世界美善的力量:「藝術創作,一方面是藝術家在完成自我,也希望藉由藝術產生更正面的力量。觀眾看到我的作品可以靜下來,慢慢就可以看見自己。看見自己、清楚自己的時候,正面的力量就會產生,就不會在混亂當中迷失。」他笑著說:「我只是想盡我的力,試試看,可能大家有相同的頻率,就能引起更多的共鳴。」◇
 
--本文轉自新紀元://mag.tvsmo.com/b5/361/12997.htm(新紀元周刊/第359期2014/01/02)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shown)張俊傑說,繪畫不是技術而是心術,做一個善良、正直、率真的人是繪畫的基礎,藝術的境界走到高處,表達的是對自然與萬物的愛。提升自己的心靈,與自然結合,不斷提高層次,是沒有止境的。
  • (shown)接待WASC考核官的飛天藝術學校校長、主任看上去都氣質高雅,老師們也個個都精神飽滿,臉上洋溢著自信的活力。一查簡歷,這些老師很多都是來自劍橋、普度、史丹佛等名校的博士、碩士,藝術老師也來自世界一流的藝術團隊。飛天學生不但成績突出,氣質更是出類拔萃。學生們舉手投足和言談舉止間都有一種傳統的貴族氣息。這在現代化、自由化的美國,哪怕是其他私立學校也是很少有的,這讓WASC官員們感到很詫異。
  • 台灣彰化縣有位6年級生呂紹楠,從路邊攤開始創業,甚至一天才賣出3雙鞋,經過九年的時間,如今成為100多家通路的大盤鞋商,並且自創花布鞋,打造MIT台灣製品牌,成功行銷國內外。
  • 一位生活在臺灣後山鄉村的農夫,陳嘉欲言談間卻能自然而然的流露出自豪。品味他的茶葉、品嚐他的水果、瞭解他的生活態度,發現他的自豪來自於他堅持傳統的價值,從而建立對自己產品的信心、對人的尊重友善和對萬物的珍惜,一種無愧於心的自豪。雖然忙碌,卻忙得快樂、忙得知足,還在忙中抽空參與慈善事業,盡自己能力幫助弱勢族群。因為陳嘉欲發現「助人是很快樂的事。」
  • (shown)首位聯合國中央緊急救援基金的韓國籍諮詢委員韓飛野,為了兌現向父親許下的承諾,韓飛野逐步成為旅遊冒險家、人氣作家、國際救援活動家。總形容自己是一朵野菊花,儘管屬於自己生命的花朵才剛綻放,被外界稱為「風之女」的韓飛野,自許是「光的女兒」,帶給人溫暖與光明。
  • 寫詩、作畫、著書、藏茶,詩人吳德亮愛茶成癡。不滿外來的咖啡竟然征服中國人三、四千年的喝茶習慣,他為了一口氣,找「茶」二十年,跑到大陸遍訪雲南六大茶山,與三千二百年普洱古茶樹對話,終得普洱茶真味。
  • (shown)崔鍾燦於八年前正式出家成為了和尚,可是「五台山野山蔘代表」的稱號依然跟隨他,這也許是因為他與野山蔘有著無法割捨的緣分。
  • (shown)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史豔文」曾創下收視率97%的超高紀錄,引發全民瘋迷,卻因為政府政策造成觀眾流失。現在霹靂公司成為臺灣首家以文創事業掛牌的企業。期望透過不斷創新的數位科技,再造臺灣風靡盛況,並行銷全球。
  • 萬祥玉在1969年接受紐約大學醫學院邀聘,並在1980年成為紐約大學第一位女性正教授,接生超過2500名嬰兒。她也引進腹腔鏡技術到紐約大學,是美國資深婦產科醫師和微創手術領域專家。
  • 超馬選手陳彥博表示,自己的成長過程,比極地馬拉松還要艱困,高中時沒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幸好遇到田徑教練潘瑞根,把他從邊緣「揀」回來,才能創造今天的人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