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組圖:臺北文獻會典藏品的大時代小故事

人氣: 12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4年05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成立超過一甲子為臺灣歷史悠久的文史機構,文獻會將庫藏文獻史料及文物,以《典藏.奇緣》為題編纂出版,與讀者分享其特有的文物收藏因緣。

集結臺北市文獻會典藏大成的《典藏.奇緣》出版,22日新書發表茶會包括文獻會副主委莊永明、執行秘書詹素貞、攝影家黃伯驥醫師、臺灣瀛社詩學會名譽理事長林正三、資深影評人黃仁及多年來擔任創意族譜規劃與評審工作的金華國小主任曹曦及文獻會退休同仁林萬傳、劉樟權等均出席。

蔡九五《躍鯉圖》─蔡九五(1887-1958),號秉乾,台北蘆洲人。幼時從茂才李種松學漢文。日治初期肄業於淡水國語傳習所和尚洲分教場。善畫鯉魚,1929年「遊鯉」獲新竹書畫益精會全島書畫展之特選。1929至1931年也以寫生關渡等地風景入選三至五回台展。1933年作品入選日本美術協會展、泰東書道院展。(臺北市文獻會)

臺北市文獻會典藏字畫主要以清末明初與日本佔據初期的臺灣文人書畫為主,包括蔡九五(1887-1958),號秉乾,臺北蘆洲人。他以擅長畫鯉魚、老虎等著稱。劉樟權表示,蔡九五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堪稱臺灣畫鯉第一把交椅,《躍鯉圖》為其代表作之一。

林嘉《花鳥四屏》─林嘉(1874-1939),字瑞亭,號漢仙,詔安東山人。馬兆麟弟子,擅長人物、花鳥畫。清光緒間幕游台灣,晚年客居廈門鼓浪嶼菽莊花園並設畫室,以賣畫維生。(臺北市文獻會)

「老照片記錄時間流逝的軌跡」,黃伯驥將他所拍攝的1960至1980年代的臺北影像,700餘張授權文獻會用於公益上,從中可看到臺北早期的都市發展影像。端午節即將來到,「端午吟唱誦詩詞」,林正三彙編出版各年度的端午詩集,他分享多年來與文獻會一起致力於古典詩學的推廣。

李學樵《螃蟹水草》─李學樵(1893-?),名天民,字達公,號詩瓢。生於鷺洲庄,居於台北大稻埕。善書畫,尤以墨蟹聞名,亦能詩文,創立雙連吟社。1923年以「百蟹圖」獻來台的日本裕仁皇太子。1925年書畫出品大阪物產展、大連博覽會。1926年參展日本姬路全國博覽會以及新竹州共進會。1928年以蟹畫獲選善化全島書畫展覽會的特選。此後陸續在台灣各地舉行書畫個展。(臺北市文獻會)

「電影本事」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故事?電影迷黃賢發年輕時瘋狂電影的程度,有時一天連趕數場,樂此不疲。他將古董級「電影伴手禮」,送給文獻會典藏。黃仁表示,電影本事可看到電影的劇情大綱或故事情節、文案劇、影評解說、主題曲樂譜,以及製片、導演、演員等演職員表,還可看到預告片,以及五花八門的贊助商廣告,如藥品、化妝品、房屋出租、選舉文宣,甚至反共標語等……。

蔡雪溪《愛鵝圖》─蔡雪溪(1884-?),名榮寬,字信其,台北艋舺人後遷居大稻埕。1901年畢業於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後。在稅關鐵道部專賣局等官衙工作。1910年向畫家川田墨鳳學習彩色法。1915年辭職後遊歷南中國等地,回台以繪畫為業,開設雪溪畫館。任雪崖、郭雪湖早年曾在此地學習。也至台灣各地揮毫與個展。曾任萃英吟社幹事。1929年以「春暉曉艷」牡丹水墨畫,獲新竹書畫益精會主辦全島書畫展之特選,同年以「秋之圓山」寫生作品入選第三回台展。兼善傳統繪畫與東洋畫。次年入選台展的「扒龍船」為其代表鉅作。(臺北市文獻會)

各姓族譜的收藏是文獻會館藏的重要特色,曹曦表示,「如果是傳統族譜,修族譜的人一定要能服眾,才有資格編修族譜,而且其中還會牽涉到大房、二房、三房或是排位的順序等,更現實來看,還會牽扯到財產的繼承及分配。」他多年推廣創意族譜,引導學生與家庭,從生活周遭的「人、事、物」開始關注及連結,尋溯家族的歷史脈絡。

朱少敬《五老圖》─朱少敬(1852-1928),原名長,號鶴波。臺北大稻埕人。早年自學芥子園畫譜,為茶商繪製茶箱面板,後致力於畫蟹而聞名。晚年篤信佛教,喜畫道釋人物。(臺北市文獻會)

《臺北文物》及《臺北文獻》的出版,引發「臺北學」的討論。莊永明從初中開始有逛舊書攤的習慣,蒐集整套的《臺北文物》是當時他的宏願,《臺北文物》之後轉型為《臺北文獻》,是研究「臺北學」的珍貴參考史料。林萬傳編纂《臺北文獻》,當年他勤快地在大街小巷尋訪耆老,每次發現新資料都有喜悅與感動。

淳化閣帖

《淳化閣帖》號稱為中國最早的一部彙整各家書法墨迹的法帖。所謂法帖,即古代名書家的墨迹經雙鉤描摩後,刻在石版或木版上,再拓印裝訂成帖。文獻會的《淳化閣帖》共10卷,原為老國代王撫洲好友所藏,曾帶到美國20年,後來寄給他考正,並囑要捐給國家,以免國家文物淪落異國。目前全套書帖列為文獻會秘藏。

臺北市史前住民重要見證─「碳化米」

臺北文獻會參與了距今3,300-3,600年前的芝山巖史前遺址挖掘,大力支援考古學者的前線作業,因緣際會典藏了一部份出土的考古文物,包括陶器、石器、獸骨、貝器等,其中兩塊(糰)珍貴異常的「碳化米」,見證臺北市3千多年前的農耕文化。

泰雅族貝珠衣。(臺北市文獻會)

泰雅族貝珠衣

典藏古物中的臺灣原住民「泰雅族貝珠衣」,貝珠以車渠貝為材料,古文獻上稱為「織貝」。貝珠衣裝飾珠貝約9萬顆,為無領無袖對襟無扣,珠飾精緻,織法細密,須耗費約700天的工時才能完成,款式色澤及條紋之調配相當罕見,堪稱極品。貝珠衣為泰雅族傳統社會傳家之寶,屬於部落領袖、獵首英雄之盛裝,是地位和財富的象徵。首獵風氣廢除後,貝珠衣轉變為聘禮餽贈、甚至可做為購買田地牛隻之貨幣單位。

臺北市文獻會「臺北回想曲」常設展的「臺北時光」單元,展示著文獻會典藏之前輩攝影家鄧南光、張才、李釣綸及李火增的作品,透過影像看見1930至1950年代的臺北街景及風土民情。(鍾元/大紀元)

臺北市文獻會「臺北回想曲」常設展的「臺北時光」單元,展示著文獻會典藏之前輩攝影家鄧南光、張才、李釣綸及李火增的作品,透過影像看見1930至1950年代的臺北街景及風土民情。(鍾元/大紀元)

古地圖、黑膠唱片等

臺北文獻會共收藏了約290幅珍貴的地圖,透過這些老地圖可以探尋或想像歷史時空面貌。若胸懷城市觀或世界觀的人,還可以從不同的類型地圖中,看到城市的成長史,以及臺灣不同時期的歷史定位。此外,黑膠唱片溫暖厚實的音質,是頗能引發民眾共鳴的收藏之一,文獻會收藏「永遠的巨星」鄧麗君、鳳飛飛等不同時代或時期出現的歌星或唱將,從中可追索臺灣音樂或流行音樂的發展軌跡。

臺北市文獻會「臺北回想曲」常設展的「臺北時光」單元,展示著文獻會典藏之前輩攝影家鄧南光、張才、李釣綸及李火增的作品,透過影像看見1930至1950年代的臺北街景及風土民情。(鍾元/大紀元)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劉維公為新書寫序表示,在2014臺北市歡慶「建城130週年」之際,文獻會出版《典藏.奇緣》專書,別具意義。他提到,彙整不同類別的典藏品來看,可宏觀不同階段的時代進展、社會背景、民生風氣、審美觀的演變,以及令人回味消逝的時光、青春的記憶、先民的智慧與風尚等。而所有的這一切加起來,便構成一則則精彩的臺北故事!

(責任編輯:孫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