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5月19日訊】布碌崙學院的黃永剛教授:「我們來到美國這個宗教自由的土地,不僅要求物質富足的生活,更要精神充實的生活。不管我們屬於何種宗教,何種歷史文化的傳統,我們都應該秉持我們的良心行事為人,向不公正發出抗議之聲。」
(大紀元記者衛真紐約報導)法拉盛人文網、法拉盛圖書館於5月17日(週六)上午,舉辦「法拉盛歷史,繼往開來」論壇。布碌崙學院的黃永剛教授發表主題演講,回顧法拉盛的歷史以及美國宗教自由的先驅「法拉盛抗議書」(Flushing Remonstrance)和約翰‧邦恩(John Bowne)先生。法拉盛圖書館的Anne Perl Pal女士也重點介紹了邦恩古屋的考古發現和修復。
「今天的法拉盛被稱為『移民之都』,作為移民,我們都有各自的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黃永剛教授在結語中說,「我們來到美國這個宗教自由的土地,不僅要求物質富足的生活,更要精神充實的生活。不管我們屬於何種宗教,何種歷史文化的傳統,我們都應該秉持我們的良心行事為人,向不公正發出抗議之聲。」
黃永剛教授介紹,「法拉盛抗議書」簽署於3、4百年前,那是一個政教不分離的時代,一個還普遍相信宗教迫害是必要的時代,但是「法拉盛抗議書」卻提出反對迫害不同的宗教,寫抗議書的也不是遭受迫害的貴格教徒(Quakers),而是信奉英國國教的殖民者。
350多年前的法拉盛是一個享有宗教自由的美洲殖民地區,但在1647年,新上任的州長剝奪了人們的自由,不准貴格會集會,而且,把為他們提供聚會場地的Henry Townsend處以罰款,並將他流放到荷蘭。1657年的12月27日,法拉盛居民起草一份向州長要求宗教、言論、出版及集會自由的抗議書,共有30人聯名簽署。這就是著名的「法拉盛抗議書」(Flushing Remonstrance)。該抗議書比美國「第一修正案」(First Amendment)還早一百多年。
「為什麼法拉盛抗議書的作者,還有之後的約翰‧邦恩以及其他人能有勇氣站出來抗議迫害其他宗教的信仰?」黃永剛教授說,「答案是他們最深厚最強大的精神力量來源於自身的『良心』。」
參加本次討論會的還有國會眾議員孟昭文、市議員顧雅明等民意代表。法拉盛抗議書作為美國憲政與文明的重要文件,國會眾議員孟昭文去年9月30日在國會提出議案,要求將法拉盛「邦恩古屋」與「貴格聚會所」納入聯邦保護,稱為「法拉盛抗議書研究法案」。
(責任編輯: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