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畫探微(下)

作者 : 歸正
font print 人氣: 54
【字號】    
   標籤: tags:

五代與兩宋院體畫與文人畫並起

五代、兩宋的繪畫,絢麗多彩。它繼承了唐代豐富的傳統,竭力創造,出現了大步邁進的氣象。尤其是兩宋繪畫的蓬勃發展,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鼎盛時期。

五代的繪畫,在唐代至北宋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當時的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都作為獨立的畫科而逐漸壯大。花鳥畫中產生以黃荃為代表的設色濃豔,和以徐熙為代表的水墨淡彩兩大風格,世稱「黃家富貴,徐熙野逸」。

人物畫中,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和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堪稱典範,作品中,對人物的刻畫已不是一般泛泛描繪,而是著重內心世界的表現,從而加深思想深度的表達。

山水畫中,荊浩、關仝強調師法造化、「搜妙創真」,通過「遠取其勢,近取其質」的表現方法,開創了大氣磅礡的「全景山水」。其成就,對後世山水畫的發展均產生較大的影響。

兩宋,為中國繪畫史上的鼎盛時期,為宮廷服務的院體畫和文人大夫藉以抒情遣興的文人畫,都有很大發展。在題材方面,盛行山水畫和花鳥畫。院體畫講究法度、強調形似,文人畫則重傳神、抒情和寫趣。

由於畫院畫家來自四方,並重寫生,保持留心現實事物的變化作為繪畫表現根據的良好風氣,所以一直是推動兩宋繪畫發展的主流。

繪畫發展到宋代,出現了很多水平很高的典範作品,如〈朝元仙杖圖〉、〈錢塘觀潮圖〉、〈水墨枇杷小鳥〉、〈五馬圖〉、〈維摩詰圖〉、〈清明上河圖〉、〈潑墨仙人〉、〈瀟湘圖〉、〈秋山問道圖〉、〈夏山圖〉、〈踏歌圖〉、〈長江萬里圖〉、〈江山秋色圖〉、〈果熟來禽圖〉、〈荷花〉、〈寒禽圖〉等等。

著名畫家有郭熙、李成、范寬、董源、巨然、易元吉、張擇端、武宗元、文同、蘇軾、李公麟、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粱楷、趙伯駒等。

繪畫藝術的繁榮,帶來了繪畫美學探討升溫,此時期的重要論述著作達20餘篇,由於當時繪畫的主要題材是山水花鳥之類,因此,論山水花鳥畫就成了繪畫美學探討的主要內容。

如《聖朝名畫評》、《圖畫見聞志》、《林泉高致》、《山水純全集》、《畫梅法》、《夢溪筆談》等等。這些論著對關於寫形傳神問題、對現實世界的認識方法問題、畫家在繪畫創作中的所起的作用問題、表現技巧問題、對待古人遺產問題以,及繪畫藝術的社會作用問題,都提出許多具體而深刻的見解,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人畫與元明清繪畫

到了元、明、清時期,隨著人類道德的下滑,繪畫藝術的總趨勢是走下坡路,但這段時期也有兩個對畫壇較有影響的時期,即文人畫的興起,和八大、石濤的畫壇影響。

文人畫興起於元代,當時,蒙古族入侵中原,一些拒不仕元的畫家借繪畫來寫愁寄恨、明志遣興。因此,重抒情,輕寫實,重筆墨情趣,輕刻意求似,重瀟洒簡逸,輕繁縟工整的畫風盛極一時。

便於抒情寫趣而無須強調形似的山水畫,宜於發揮筆墨並適合抒發堅貞高逸之志的梅蘭竹菊,成為當時廣為採用的題材。繪畫文學化,因此,繪畫上的題跋用印也開始被看作畫面美的組成部分,因而受到重視。

由於文人對繪畫的廣泛參與,因而主張書畫相通、書法入畫、畫貴有書卷氣,蔚然成風。元代的山水畫家多隱居山林、參禪修道,蘊含著「出世」的感悟精神。這時的作品,儘管有真山真水的依據,但不論春夏秋冬、崇山峻嶺或淺汀平坡,總是給人以冷落、清淡或荒寒的感覺。

在筆墨藝術效果的表現中,充分體現了文人畫家對社會人生的態度,對大自然更深層的認識及對藝術的敏感。文人畫的興起,突破了宋代院體畫主統畫壇的局面,促使中國繪畫史上畫風的大轉變。其中主要代表畫家有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

八大山人、石濤,均為清代畫家,由於出身於明朝王室後裔,家世悲慘,內心充滿複雜的矛盾和隱痛,最後出家為僧。在他們的繪畫作品中,傾其種種思緒,造型奇特、筆法恣縱、不落陳規、追求新異,但感覺此時畫風已開始了變異。

中國畫是神傳給人的,純正的中國畫令人嘆服,其美的形像、畫面,美的筆觸、墨痕、色調,美的思緒、哲理、詩意,構成了它獨有的俊逸神韻,歌頌神;鞭撻罪惡,歌頌美好、光明的內涵對道德、社會維護起著無與倫比的作用。

我們從中國畫中能看到流光溢彩、造化無窮的大千世界,能領略到神的慈悲與人間善惡是非,得到智慧的啟迪與心靈的淨化。

中國畫的個性精神是強烈而突出的,古往今來,每一個傑出的中國畫家,每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從來都不是囿於某一具體的表現描繪,而是努力探求人與神的深層聯繫和對生命真諦的感悟,並通過比興、寓意、象徵等手法來表達某種思緒、心態。即「借景抒情」、「狀物言志」。

因此,中國畫這一藝術瑰寶的光輝,不僅僅來自於它的藝術技巧和形式美法則,更來自於藝術家深厚的生活體驗和修養境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語云:「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而作惡之人則「吉慶避之,惡星災之,刑禍隨之」,以因果規律導人以正,啟迪人以去惡念以修善行,通曉聖賢之理,相信因果報應,修身進德;切莫恣情縱慾,任意造業,無所忌憚,其結果必害人害己,以致天災人禍,世間亂象。古籍中記載的這類事例非常多,以下舉幾個例子。
  • 范蠡出身「衰賤」,但素有大志,見識高卓,他曾拜奇人計然為師,研習治國治軍方略。年輕時就學富五車…
  • 於謙(1398~1457),明代浙江杭州人,是一位正義忠烈之士。他曾任監察御史,常手拍胸脯嘆道:“不知此一腔熱血,何時洒於何地!”是隨時準備以身許國的人。他死後,許許多多的人到墳上去祭祀,並傳出:在他的墳上祈求托夢以解疑惑的事,非常靈驗。
  • 北宋清官包拯一直是中國為政清廉的典範,其「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的為官之道一直有口皆碑,而為後人所敬仰。
  • 孝與不孝都會有因果報應......
  • 原西川節度使段文昌,字景初,在湖北江陵長大。他父親叫段鍔,是支江縣縣宰,後來任江陵縣令。段文昌年少時喜愛蜀文化。後來去遊歷成都,曾拜謁韋皋。他很為自己的才學而自負,與他交遊的都有高士之名。
  • B>三、以德教化
  • 惠之,唐朝開元年間(公元713年~741年)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著名雕塑家。據北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記載,楊惠之最初與吳道子同學繪畫,遠師六朝名畫家張僧繇筆法,號為畫友。後專攻雕塑,「為天下第一」,時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之說,譽為「塑聖」,與「畫聖」吳道子齊名。
  • 關於因果確實也是一個一下很難說清的問題,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迷的世界,未知的東西太多太多。有人問:「因果在哪兒啊?我怎麼沒有看見啊?我看那些壞人活得比好人還自在呢。」中國歷史上留下很多歷史故事,其間也不乏談到因果,下面《史記•李斯列傳》中所講述的史實就是一例,讀后可能會得到一些啓示。
  • 陸績(公元187年—219年),字公紀,吳郡吳縣人,三國時期學者、天文學家兼鬱林太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