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鋼貿危機再發酵 違約風險向礦貿傳導
【大紀元2014年04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任義報導)大陸鋼材貿易行業風險陸續爆發,年初至今,先是上海鋼貿圈危機爆發,兩名鋼貿大佬官司纏身,接著,鋼貿危機已從華東蔓延到華南。如今危機再發酵,違約風險向礦貿傳導。
鋼貿危機衝擊銀行產生系統風險
自2008年金融危機,中共當局啟動「四萬億」經濟刺激措施以來,鋼材作為基本投資建設主要的原材料規模擴張,相配套的鋼貿行業發展就顯得更為突出。
這其中,以有形鋼材交易市場為主體的供銷模式快速在大陸各地得以複製,並在實踐中逐漸成為了套貸工具,至當下仍是衝擊地方金融穩定的主要因素之一,銀監系統亦多次下發文件提示風險。
鋼貿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鋼材市場運作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從銀行角度講,對鋼材市場授信,保證金存款能夠迅速增加,綜合收益也很高,因此許多銀行會搶佔區域內鋼材市場。
而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其隱藏的風險就逐漸暴露出來。例如,一家鋼材市場,多家銀行對其授信,就形成了多頭貸款,而且各家銀行的擔保條件幾乎一致,均被鋼材市場牢牢綁架,難以從容退出,一旦出現問題,區域內銀行系統必將震盪,系統性風險難以化解。
鋼貿風險向鐵礦石貿易傳導
瑞銀證券分析師孫旭表示,由於之前出現多個鋼材貿易商違約事件,銀行紛紛收緊對鋼材貿易商的貸款,很多鋼材貿易商特別是小貿易商從銀行獲得貸款越來越難。
中共當局的刺激措施主導下,鋼貿融資和鐵礦石貿易融資在這種背景下「野蠻生長」。然而,經濟增速下滑導致需求減弱,相關領域的風險也隨之而來,庫存高企、資金量短缺、商業銀行收緊貸款、融資成本上升等因素最終對貿易商構成連鎖反應,企業違約風險劇增。
前些年各地方政府「大干快上」做項目,導致多行業產能過剩和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其中環保問題備受各界關注的情況下,眾多小型鋼鐵企業做環保升級成本極高,否則只能關門停車,其自身資金不夠,又從銀行貸不到款以致雪上加霜。
在鐵礦石價格下跌的背景下,為了緩解資金緊張局面,部份鋼鐵企業選擇違約鐵礦石採購合同,轉而在市場購買低價礦石。據《第一財經日報》4月2日報導,從事多年鐵礦石貿易人士稱,「已經有鋼鐵企業出現了違約的情況,有的鋼廠已經選擇了違約長協(長期協議價格)鐵礦石,轉而在市場購買價格較低的鐵礦石。」該說法也得到了河北一鋼鐵企業負責人的證實。
礦貿受經濟下行與人民幣貶值夾擊
鋼鐵產量的減少,也就意味著對鐵礦石需求量的減少,但是鐵礦石進口量並未減少,分析人士認為,很大一部份則是來自於融資需求。大陸鋼廠和貿易商傾向於和海外礦山簽訂長期供貨協議,但是長協價格較貴,危機爆發導致鐵礦石暴跌,部份中國鋼廠和貿易商最終選擇違約。
國信期貨分析師施於辰認為,這是在當前資金面緊張、銀行對鋼鐵行業大幅收緊貸款的情況下,貿易商常用的一種短期融資手段。但如果貨物積壓,資金被大量佔用,短期貸款到期之後貿易商無法支付給銀行其餘貨款,就有可能出現破產。鐵礦石價格大幅下跌,而短期內由於資金緊張,貿易商急需回款,損失也難以避免。
今年鋼材下游需求程度明顯差於往年,中信期貨分析師林玲認為,在銀行收緊貸款資金和信用證額度的情況下,信用證到期了,鋼廠多餘的鐵礦石只能通過現貨市場賣出兌現來給銀行還錢,這加劇了對鐵礦石價格的拋壓。
近期,人民幣匯率貶值增加了把以美元為標的的商品轉化為人民幣的成本,從而提高了商品融資的成本而降低了其需求。高盛集團估計,2010年以來通過商品貿易融資活動流入中國的熱錢約810億~1600億美元,黃金、銅和鐵礦石是三種主要的融資商品。
高盛預計,中國的大宗商品貿易融資將在未來12~24個月逐漸消失,主要受到外匯對沖成本上升的驅動,對沖成本會緩慢侵蝕貿易融資的利潤空間,並最終扼殺利差的套利空間。
聯絡本文作者請發郵件到:dajiyuanren@gmail.com
(責任編輯:李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