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生活:過夜
【大紀元2014年04月30日訊】來到北歐將近一年,終於換了新住所。
新居很得我們夫婦歡心。窗外景色宜人,是草坪和松樹,一邊的小土丘上設有鞦韆、桌椅供孩子們遊戲;不請自來的小松鼠常在陽台探頭探腦;鄰居們都很友好;小區的管理井井有條。
最高興的是女兒,搬來第二天就在樓下遇到一隻過路的刺蝟,還交了一個朋友一起跟刺蝟玩。
新朋友叫愛田,是個日本女孩,她的單身媽媽帶著三個孩子生活,她是老大。愛田經常帶著兩個弟妹玩耍,看上去很懂事,大氣平和,不膩歪,和我家閨女嬌氣、粘人正好相反,我也很喜歡她。
某一天,我們娘倆外出回家,就看見愛田和弟弟妹妹在小區溜著滑板車呢。打過招呼之後,小姑娘突然問我:「今天我可以到你們家睡覺嗎?」
猝不及防之下我不知怎麼回答。為甚麼要來我家過夜,她家發生甚麼事了嗎?如果我答應她,她媽媽是不是要來找我興師問罪?這個看上去家教很好的孩子,怎麼如此隨便?
幾秒鐘的張口結舌之後,我問她,你到我們家睡覺媽媽會同意嗎,弟弟妹妹怎麼辦呀?她說,媽媽會同意的,弟弟妹妹有媽媽照顧的。看看我女兒也很期待的樣子,想想是她來又不是我家女兒外出過夜,我點頭同意了。
傍晚時分,小姑娘來了,帶著她的盥洗用具和睡衣睡褲,還有一個小書包,裡面是拿來和我家閨女一起看的唐老鴨雜誌。兩個小女孩鑽在女兒的房間裡,把女兒的衣櫥翻了一遍穿來套去地臭美,嘰嘰咕咕到很晚才睡。
一夜無話,第二天是星期六,愛田起床之後就回家了,遇到她多禮的日本媽媽,還彎腰向我們致謝,說了一番謝謝關照之類的客氣話。
女兒和愛田的友誼讓我去瞭解西方的教育方法,才知道這是西方孩子很常見的交往方式,他們很早就開始受父母鼓勵,到喜愛的熟悉的小朋友家過夜。在西方人父母親看來,這是培養孩子社會交往和獨立性的一個自然過程。
接下來的事情棘手了,女兒也要到小朋友家過夜。是另一個小朋友瑪蕾塔,也是個獨生女,好在我已經有了思想準備,於是跟女兒討論:
在別人家過夜,做噩夢了怎麼辦?
和瑪蕾塔吵架了怎麼辦?
開心得睡不著怎麼辦?
尿床了怎麼辦?
半夜沒有媽媽叫你上廁所怎麼辦?
媽媽晚上想你想睡不著怎麼辦?
討論來討論去,女兒還是要去瑪蕾塔家過夜,我願不願意都只好同意了。
傍晚瑪蕾塔和媽媽來接她,女兒一手抱著她的小玩具,一手拿著她的用具包,興高采烈地離開了。晚上9點多,我的電話響了,果真吵架了。兩個獨生女一起玩遊戲,誰都要贏就吵起來了,女兒哭哭啼啼要回家。幸虧兩家只隔了一個草坪,瑪蕾塔的媽媽把她給送回來了。
從那以後我就防微杜漸,開始了與女兒的多方交流,總體的思路就是可以請朋友來家,但是她不應該去小朋友家。
你從小沒離開過家,在別人家過夜能行嗎?
——能行的。
會不會也像想家而睡不著呢?
——不會的。
但是媽媽爸爸會想你想得睡不著的。
——想甚麼呢?
記得你學校放學不打電話告訴媽媽就出去玩,媽媽到處找你的事嗎,因為記掛著你。
——記得的。
到別人家睡覺不僅自己要準備很多東西,別人也要為你準備東西,多麻煩人家呀。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去衛生間都要問別人吧,喝口水也要問別人吧。
——是挺麻煩。
但是媽媽爸爸都不怕麻煩,你可以請小朋友來家過夜。
——……
除了這些之外,我也沒少說中國的傳統習慣,小時候去同學家玩兒的時候,看到同學父母下班回家了,自己就明白也該告辭回家了,因為人家父母回了家,就該忙晚餐和家務,如果我還在那裏玩,會影響別人做家裏的事情,是不禮貌的;更不能留在同學家吃飯;至於在外留宿,那是有失體統的。
女兒很糾結在外留宿為甚麼有失體統,我一下也講不出所以然,在她幾次提問之後,我從她最在意的事上找到了答案:東方人很講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睡覺就放鬆了沒辦法注意好不好看了,在自己家沒關係,被其他人看見了就很難看了。女孩子更要注意啦,在別人家橫七豎八睡覺,蓬頭垢面穿睡衣都是很不好的。
好一段時間女兒再也不提邀請小朋友來家或要去小朋友家過夜的事了。
星轉月移,女兒漸漸長大,一天她回來告訴我,她有個同學舉辦生日會,受邀請的小朋友在玩過吃過以後, 還要留在小壽星家裏過夜,直到第二天早上吃過早飯後,再由各自的父母接回自己的家。她自己已經做了決定,請爸爸媽媽晚上9點半來接她,她和另一個同學回家。
那天晚上,我們冒著大雨接回了寶貝女兒,很為她能正確選擇高興,女兒說,不僅我們,另一個回家的同學是香港人學校的其他華人家長也不贊成子女在外留宿,她們還說這是中國人的習慣、文化。
我趁機進一步給女兒解釋:爸爸媽媽這一代人是揹負著中國文化走進西方社會的,你出生在東方家庭中,爸爸媽媽對你也是東方式教育,所以你的情況和西段孩子還是有所不同,你對這個社會、這裡的人都還需要慢慢瞭解和理解,爸爸媽媽也在學習中。當今提倡文化相互融合,只要有利於你的健康成長,其實爸爸媽媽都不反對。文化只有不同,沒有好壞之分。生活在西方社會,只固守自己的文化是不可能的,完全放棄自己的文化而接受西方文化也是不可取的。
我常常想,女兒馬上就要到和異性約會的年齡了,一方面是生活和社會的現實,一方面是父母的擔心和告誡,當這兩種力量在她內心較量的時候,哪一種會佔上風?
所幸的是,她暫時還覺得我們說的更有道理一些。
(責任編輯: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