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託產品5月迎兌付高峰 金融風險加劇
【大紀元2014年04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程木蘭綜合報導)據估計,中國信託產品今年到期的規模高達4,200億美元,5月份將逐步進入到期高峰。市場越來越擔心,很多負債累累的公司沒有現金來償還投資者。中國金融系統正面臨更嚴峻的風險。
近些年來中國信託行業呈現出爆炸式增長。中國信託業協會(China Trustee Association)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信託資產餘額大約為人民幣11.7萬億(兆)元,比四年前增加了三倍多。
信託產品將投資者的資金借給房地產行業與像煤礦這類無法從銀行業獲得貸款的行業。據《華爾街日報》援引野村(Nomura)估計,中國第三季度信託產品到期有人民幣1萬億(兆)元,約合1,600億美元。高於第一季度6,940億元人民幣。
信託行業快速興起正值中國企業、地方政府債台高築之際。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稱,2013年中國整體負債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13倍,2007年為1.4倍。
中國債務違約風險日益高漲。金融系統相互聯繫,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影響蔓延到銀行系統和整體經濟。中國經濟目前已經放緩,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7.4%,使其更難負荷沉重的債務。
摩根士丹利上月報告曾論及:中國僅每年為債務支付的利息就佔到中國GDP的17%。而且,有證據表明,債務增長是過度的且沒有進入生產部門。2005年左右,每增加1元債務能帶動1元的GDP,而如今,每增加4元債務才能帶動1元的GDP。
投資集團Templeton Emerging Markets Group執行董事長麥思(Mark Mobius)向《華爾街日報》表示,許多信託公司最後都將陷入困境。該集團管理新興市場470億美元市值股票。
2012年年中,中國信託行業曾出現因房地產開發商貸款到期又不能展期的情況。當時,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即壞帳銀行)以及中國私募股權投資者出手,成為最終放貸人,使得這些開發商倖免於難,同時也拯救了信託公司。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現在中國信託業不能再依賴這些「壞帳銀行」會提供安全網。信託業的主要業務包括代表銀行放出貸款,但又不反映在銀行資產負債表上。這種不透明性令銀行系統的信託產品敞口規模存在不確定性,也反過來拖累銀行股的估值跌至歷史低點。
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市淨率(price to book ratio),即股價與每股帳面價值比率皆近歷史低點。這些銀行的股價也受到拖累。在四大銀行中,中國農業銀行股價今年年內跌幅最大,累計下跌15.5%。中國工商銀行表現第二差,股價累計下跌11.6%。
(責任編輯:李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