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叫停棉花臨時收儲制度 棉紡企業不買賬
【大紀元2014年03月25日訊】今年9月,對棉紡織企業造成負面影響的棉花臨時收儲制度即將停止實行,但棉企外逃勢頭未減,企業家稱對中共棉花政策心有餘悸,紛紛表示,這些政策就像企業頭頂的堰塞湖,遲早會肆虐而下,發出致命一擊,早逃才有希望。
2011年3月份開始,中國棉花價格指數大跌,2011年9月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啟動,當市場價格低於一定水平時,中共敞開收儲棉花,人為穩定棉花市場。這種方式是計劃經濟干預市場的體現。該政策執行至今弊端盡顯,被迫將於今年9月終止,將在新疆試點棉花直補。
由於棉花收儲政策,棉花價格未與市場接軌,近幾年國際棉價持續走低,呈現內高外低趨勢。調查顯示,2014年2月,每噸價差達4800元,2013年差價甚至在6000元以上。國際棉花價格便宜,企業選擇直接進口國外棉花,但棉紗進口卻有配額限制,缺口部份不得不使用大陸棉花,這嚴重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業內人士表示,大陸和國際棉花差價在每噸2000元左右時,企業能保持競爭力,目前的價差已遠遠超出了企業能夠承受的範圍,利潤下滑導致經營困難。
目前,中國大陸宏觀經濟大環境差、經營困難利潤降低、而成本與稅負又居高不下。面對大陸持續上漲的棉花價格,不少棉紡企業表示選擇將工廠轉移至海外,搬到東南亞、非洲、美國的地界上去。以保證企業的效益。這或更使中國的經濟雪上加霜。有網民評論:「保護了棉農,毀了棉企,後者可是僱人大戶,搬到國外國內就業怎麼辦」,「一個棉花價格毀了一個產業。這種事只有在精於宏觀調控的計劃經濟才會出現。」
(責任編輯:楊偉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