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歷史街區 印刻舊時風貌
走入雲林北港歷史街區,古物與古建築的盡心保留讓人驚訝,每條巷弄的風景,幾乎都在原處展示,印刻著時間的痕跡。那些還在其中生活的人事面貌,帶領旅者走進另一個世界。
百年歷史古厝與甕牆
清晰的指標木牌,將蜿蜒纏繞的小巷呈現在眼前。從朝天宮前的圓環中山路往裡步行,圍繞著媽祖信仰中心展開的緊密聚落,是清朝、日治雲林縣的重鎮,穿過琳瑯滿目的販賣商家,更吸引人的是大量保存舊時風貌的巷弄街區。
首先步行前往蔡家古厝,映入眼簾規模宏大的古厝,領人進入近百年前的空間。蔡宅建於昭和十二年,是占地八百餘坪的三合院大古厝。整幢建築物至今仍保存完善,從大門屋瓦到內部門窗的設計,都富有當時的建築特色,細看每一處雕刻,皆精細華麗且氣勢磅礴。
接著繞向相當引人注目的甕牆,十幾公尺的甕牆,以石片與磚瓦推疊,再以甕相接。甕牆建於清道光年間,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原是當時大商行宅第的圍牆,後曾損壞修建。甕牆外街道狹窄、房屋低矮,多數建築還有人居住,當地居民來往其間,溜直排輪的小朋友把靜謐的古街當成練習場,坐在門前凳上對遊人笑得開懷的阿嬤,親切地為遊人指路,人情韻味伴隨著歷史街道,讓人感懷。
義民廟與蔡然標宅歷史久遠
再往前走幾步,日發新港飴就在不遠處。小心翼翼走進陳舊窄小的店面,深怕粗魯碰觸這個滿是歷史痕跡的地方。工作台上馬不停蹄製作出的新港飴,是許多人的舊時記憶,裹著粉的花生香氣,咬勁十足,吃進嘴裡彷彿就可以召喚久遠以前的歲月。這種充滿回憶的滋味,穿梭在古今之間,如今也成為我的味覺記憶,綿延不息。
再繞個彎,巷弄內的北港義民廟與義民廣場,環境相當肅靜。三級古蹟義民廟建於1788年,是為紀念清末時在「林爽文事件」、「戴潮春事件」中助清兵平亂犧牲的義民,為少數祀奉閩南籍義民的紀念碑,建築物旁尚有義民塚。牆上點綴繪有當時義民鄉勇團練的圖畫,小巧精緻。我們在此停留許久,這個時代相當久遠的建築,成為當地醒目的標的物。
再於巷弄間繞行,歷史久遠的蔡然標宅即在眼前。蔡然標是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八年區長,當時嘉義發生大地震,他謀於地方仕紳募款重建傾頹的朝天宮大殿。
今日宅邸仍有人居住,從門口向內探望,建築狹長深廣,應是街屋中建有夾層、閣樓與挑高的樓井,沒有往內走去尚不知究竟有多深,是很特殊的建築。在宅邸門口猜測哪塊木板哪根石柱歷時最長,對建築古物並非門道中人的我,也只能看看熱鬧。
新舊交織的人文生活
老舊街道在清代曾經繁華一時,卻在日治時代政府開闢中山路後漸趨沒落。現今幾間還在營業的小店都富有濃厚的歷史風味,多數的店家則早已歇業,轉變成住宅為主的社區型態。我們在巷弄間找到幾家歷史久遠的小吃攤,寫著價目表的木板早已陳舊不堪,攤販打開大門,乾脆讓絡繹不絕的老顧客坐在自家的客廳裡吃飯。在寒冬裡瑟縮地吃著熱騰騰的古早滋味,是很特別的經驗。
朝天宮外的街道有整排餅鋪,現場製餅、製麻荖的香味四溢;還未走進麻油工廠,遠遠就能聞到濃郁的麻油香氣,店鋪同樣老舊,與在地人和遊人的關係也更加貼近。
祈求風調雨順的紅燈籠,在巷弄間高高掛起,抬頭仰望青天時,那些陽台上晒著的飄起的衣服與希望的燈籠緊緊交織穿插。宗教信仰深深成為北港在地居民的生活中心,那些喜怒哀樂似乎也能充滿祈願。
北港聚落發展至今,歷史街區仍保留隱藏著許多在地的傳統產業和生活習慣。前往北港歷史街區之前,並未刻意找尋歷史的痕跡,然而那些舊時代的空間與新舊交織的人文生活,卻在每個巷弄與轉角層層襲來,讓人目不暇給。下回的北港之行,別忘朝聖之外巷弄內的文化體驗。
--轉載自《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