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金獎短片 記錄大愛無恨的音樂人生
【大紀元2014年03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小清綜合報導)不管是故事片,還是紀錄片,「生命」都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榮獲本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的《音樂拯救生命》(The Lady In Number 6: Music Saved My Life),聚焦世界上最年長的納粹集中營倖存者和鋼琴家、時年109歲的愛麗絲•赫茨−索默(Alice Herz-Sommer)。導演以老人舒緩而熱忱的獨白串起影片,交織著動人的音畫與倖存者的回溯,向人們詮釋了生命的意義、音樂的力量,以及快樂長壽的秘密。
今年2月21日,愛麗絲因身體不適住進了倫敦的一家醫院,於兩天後(距奧斯卡頒獎禮只剩7天)平靜走完了自己美麗的一生,享年110歲。該片製片人尼克•李德(Nick Reed)在受訪時感嘆道,講述她的故事是「改變人生的體驗」,「她的生命力那麼頑強,我們從未想像過她有一天會離開。」
平凡生命 非凡經歷
愛麗絲的一生是坎坷的,苦難的,同時又是幸福的。她1903年11月出生於奧匈帝國時期的布拉格,5歲開始學鋼琴。10歲那年,母親帶她去維也納觀看了馬勒的音樂會並與作曲家交談。1928年,愛麗絲開始了個人的鋼琴巡演,隨後嫁給了一位小提琴家。
二戰爆發後,愛麗絲一家因其猶太血統,於1942至1943年相繼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戰後她才聞知,母親被轉去了滅絕營,丈夫因斑疹傷寒死於另一個集中營。她和6歲的兒子則被送進了當時捷克斯洛伐克的特雷辛(Terezin)集中營。由於納粹拍攝宣傳片的需要,愛麗絲被允許上台演出,並為犯人們演奏鋼琴。
在納粹的集中營裡,猶太名人和知識份子被允許作曲和開音樂會,他們被納粹拍進電影,以顯示猶太人的待遇有多好。然而,特雷辛集中營的14萬犯人中,被處死的有3萬多人,另有近9萬人被送到奧斯維辛等其他死亡集中營、極少倖存。當1945年5月戰爭結束時,愛麗絲母子和另外2萬人幸運地活了下來。
她的故事先是被一位紐約女鋼琴家寫成了《一個世紀的智慧》(A Century of Wisdom)一書,隨後被導演馬爾科姆•克拉克(Malcolm Clarke)拍成了這部短片。
天生樂觀 大愛無敵
愛麗絲是天生的樂觀主義者,作為一個大屠殺的倖存者,她的臉上卻看不到任何哀怨和仇恨。不論是在忘我彈奏著巴赫、貝多芬,與友人下棋、交談,還是當年在琴邊或與丈夫或幼子留影,愛麗絲都掛著天真開懷的笑顏。她說:「我充滿著快樂,……我是唯一笑著的人,(集中營裡)沒有人笑。」對於生活,她重複最多的一個詞就是:「美麗」(beautiful)!
她回憶說:「當年,有些德國人在進我的房間前,會在外面問:『我們可以進來嗎?你不恨我們嗎?』我回答說:『我從不仇恨,我從不仇恨,仇恨只會帶來仇恨。』」
影片也通過對比手法充分體現了「大愛無恨」的胸懷。當愛麗絲分享著她對貝多芬和肖邦的體會,或旁若無人地「融於琴中」時,片中穿插的那些表現戰爭痛苦的炭筆畫和版畫、集中營遺址的歷史畫面等等,都在她帶來的強大心靈衝擊下褪為遠景,僅僅提醒著觀眾她所經歷的年代。
無論是音樂家馬勒照片的動畫處理,對幸福的愛麗絲夫婦照片的漸變上色,還是被送去集中營的至親形象有如聚光燈在頭頂熄滅般的視效,影片在回溯之中,都保持了一種優雅的距離。
特別是片中的兩個鏡頭:從通往集中營的火車上拍攝的鐵軌到黑白鍵盤的漸入切換;還有從昏暗的門廳看去,琴凳上的老婦人籠罩在柔美日光中的遠景,都傳達著一種任人間最恐怖的戰亂也無法撼動的力量。
音樂是夢 音樂是神
「音樂是夢想!音樂,是夢想!」而愛麗絲的音樂夢想卻隨著納粹對捷克斯洛伐克的佔領而蒙上了陰影。在不能開音樂會的日子裡,家中的小鋼琴上卻還日日流動著美麗的音符。在愛麗絲被送往集中營前,一位納粹軍官來到她家:「我願意坐在那裏,連續幾個小時聆聽和欣賞你的演奏,我從心底感謝你,你幫助我們讓心靈起死回生。」
在集中營的兩年裡,在不下百場個人音樂會上,愛麗絲演奏了所有記憶中的肖邦24首練習曲,每天彈奏8小時之久。談起那時的日子,愛麗絲說自己總是在笑,閃亮的眼中沒有一絲苦痛和仇恨:「當我們能彈琴時,感覺就不會太糟。音樂!音樂!……每一天,生活都是美麗的。鋼琴可以訴說一切。…… 通過音樂,我們活了下來……甚至變年輕了。」
當她彈奏起心愛的鋼琴,連集中營的哨兵們也會駐足在窗前靜靜欣賞,其中一個告訴她:「我們總是會站在這裡聽你的音樂。」
現年91歲的演員茲登卡(Zdenka Fantlova)曾在特雷辛與其他少年登台合唱歌劇。她說,在那樣的環境中能聽到愛麗絲的音樂堪稱神奇;對人們來說,那不是娛樂,而是一種支持,有著遠為重大的價值。歷經六座集中營的茲登卡曾餓得奄奄一息,卻一直保有著旁觀者般的冷靜。
她們身邊的另一位友人、88歲的大提琴家阿妮塔(Anita Lasker-Wallfisch)早年被抓捕後則到了奧斯維辛,成為40人女子樂團的成員,為上工收工的犯人及黨衛軍演奏,而倖免於劫難。
「對我而言,這是唯一保有希望的方式,就像是一種宗教信仰。」愛麗絲的語音不高,卻直抵內心:「音樂,是神,……在困苦的年歲月,當你承受苦難時。」
苦難結束 感激音樂
1949年,愛麗絲母子離開歐洲,到以色列與她的雙胞胎姐姐團聚;她的兒子斯特凡改名為拉斐爾,也走上了音樂道路,作為廣受歡迎的大提琴家在全世界巡演達半個世紀之久,於2001年64歲時安詳去世。
提到兒子死得無痛苦、無知覺,愛麗絲話中滿懷感恩。回憶兒子的童年,愛麗絲再次強調了音樂的神奇:「當時他還不到三歲,一次他聽著聽著音樂突然哭了。我問他為甚麼哭,他說這音樂太美了。」
「貝多芬的音樂不只是旋律,而是內在、飽滿的東西。……我們應該感謝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舒曼,他們給我們無可限量的美,讓我們充滿快樂。」愛麗絲說,「有音樂在,我總是很開心;即便沒有音樂,只要想到音樂,我也很開心。一位大哲學家曾經說:『音樂是最高藝術,將我們帶到充滿寧和、美與愛的島嶼。』……」
這部短片主要的拍攝地就在愛麗絲獨居的倫敦的小單元,英文片名正題「6號房女士」即來自她的門牌。
當鏡頭拉回今天的倫敦,三位已為人祖母的大屠殺倖存者圍坐在陽光明媚的客廳,在鋼琴和盛開鮮花的陪伴下,分享著最深刻的生命體驗。「說到底,每個人是孤獨的,到最後,是獨自死去……」「當你發現,有人曾伴你走了一程,你已經非常幸運,你要為他/她曾和你在人生路上同行而心懷感激,並說聲謝謝。」
(責任編輯:伊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