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惠君台北16日電)大街小巷咖啡店林立,這一家的咖啡不一樣!生態綠是華文第一家申請國際公平貿易(fair trade)認證的企業,它的咖啡喝來除了香濃滑順的滋味外,也蘊含友善農民與土地的理念。
生態綠,成立於2007年,由徐文彥和余宛如夫妻創立。英文名字是「okogreen」,它是台灣、也是華文第一家取得「國際公平貿易組織」(簡稱FLO)認證的企業;今年初登錄櫃買中心創櫃版,成為國內第一家登上創櫃版的社會企業。
東海大學社會系畢業的徐文彥,曾在環保團體工作,後赴英國取得環境科學與社會碩士,回國後持續關心農業問題,並發現農地非農化問題越來越嚴重。
而曾在澳洲有機保養品牌公司工作的余宛如,大學唸的是經濟學,在英國取得食物人類學碩士,她在外商工作期間,看到澳洲從政府到民間努力保護有機農業,台灣則較為忽視。
因此,夫妻倆走上創立公平貿易企業的這條路,藉著咖啡香推廣公平貿易,及「友善小農、環境、消費者」的理念。
夫妻倆準備新台幣150萬元創業資金,以為申請FLO認證不難,過了近1年,拿到認證時,手頭僅剩30萬元。
現任生態綠行銷總監的余宛如,一開始並未全職投入,而是由先生徐文彥獨力負責運作。因申請認證時間超乎預期,資金有限,余宛如索性辭去薪資優渥的外商行銷經理一職,捲起袖子「撩落去」,夫妻倆全心全力「栽培」生態綠。
夫妻在創業初期沒有固定收入,還要靠接稿件、演講等賺吃飯錢。
余宛如回想起當時阮囊羞澀的情況,記憶猶新地說,一份60、70元的炒飯,心裡頭還沉甸甸地想著,「今晚只能花這些錢了…」。
不過,她強調,並非生態綠生意不好,營收從第1年的200萬逐年倍數成長,但這些營收都是要投入生態綠,讓它變得更好,而非花在自己身上。
生態綠得到相當多的殊榮,包括2008年榮獲台北精品咖啡TOP30、華文世界部落格大獎最佳企業組織;2009年獲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新創事業銀質獎,及學學文創綠色時尚行動獎。
余宛如笑說,「獲得很多獎,其實是為了獎金」。
雖獲許多獎章,但許多人對生態綠的理念─公平貿易一知半解,它一度被誤以為是秘密的宗教團體;更有人打著公平貿易名號搭便車,在網路販售產品,混淆市場,甚至被部分反認證的人士指稱為「菁英主義」。
「我是用生命與熱血推廣公平貿易」,她說,搭便車者不僅藉著公平貿易的名號賺錢,還產生一些對生態綠有敵意的人士,雙方為此打過筆戰。
公平貿易的理念到底為何?余宛如說明,傳統貿易是生產者與貿易商權力的不公平,就算貿易商以較好價格向生產者收購產品,價格還是由貿易商決定,這非公平貿易,而是施捨。
「公平貿易不是慈善事業,談的是權力公平的分配」,生產者可以加入價格的討論,訂定公平價格(fairprice),另外,在食安問題頻頻爆發的台灣,有公平貿易的認證也是替消費者從源頭把關食物安全。
儘管資金有限,也要面臨外在的混淆視聽,但終究是咬著牙撐下來,憑著是「不能失敗」的信念。生態綠咖啡館不僅有穩定客源,販售的咖啡陸續在誠品等知名通路上架,國內知名企業內部咖啡也採用生態綠咖啡。
余宛如說,如果第一家沒做起來,往後幾年間,甚至以後就不會再有第二家了。
雖然營收穩定成長,直到去年7月,生態綠的天使出現了,帶著生態綠走向資本市場,讓更多投資人認識這家很不一樣的企業。
生態綠的天使投資人,目前是生態綠負責人,同時也是華陽中小企業開發公司董事長的王韋中指出,他們選擇的投資標的(企業),獲利是一定要的,但也要強調社會責任。
王韋中直率地說,如果沒有社會責任,「那我們去投資賭場就好啦!」、「但這對社會一點都不好啊!」
余宛如補充,資本市場一聽到社會企業會怕怕的,,生態綠以前缺乏資金沒有能力可以擴大營運,但現在透過天使投資的挹注,雙方合作打造一個典範,讓生態綠有幫助社會的理念,又可獲利」,藉此將公平貿易的聲音放到主流市場。
因此,她說生態綠今年會轉型,除原本位在銅山街的創始店將成為旗艦店,也規畫開放加盟或品牌授權等方向,「希望以複製的模式讓更多人知道(公平貿易)」、「我們的核心理念不會變!」
可以預見的是,「生態綠」將更開枝散葉,公平貿易的理念也隨之廣為散播。這杯咖啡,是不是除了咖啡香,還有一股對社會及環境的關懷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