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被海產刺傷怎麼辦 海洋分支桿菌科普

林燕

人氣: 7392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4年03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燕紐約報導)若處理海魚、蟹或龍蝦等海產時被刺傷,傷口出現腫脹,切勿掉以輕心。近日,紐約華埠報告有三十人,因處理生魚和海鮮,造成手部皮膚割傷,進而染上海洋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marinum),引起皮膚發炎、紅腫,甚至手指關節難以活動。

海洋分支桿菌是存在於海水之中的一種病菌,可附著在海產上。感染此類病菌後,手指會出現腫脹,並不會感到痛楚,往往患者會因此延誤處理。直至數月後,腫脹部位仍然沒有減退,且愈來愈大,影響關節的活動能力時,患者才意識到求診的需要。

早在1926年,阿倫森(Aronson)就從魚類身上分離出這種病菌,直到1951年才由利內爾和諾頓(Linell & Norden)發現病菌會傳到人身上,會侵蝕皮下組織。

在中國大陸、香港等每年都會接獲海洋分支桿菌的案例,且一年四季均有發生。約半數的受感染者是家庭主婦,另有從事海產業有關的漁民、廚師及售賣珊瑚的人士。他們均是在接觸或處理海產時,被海魚的魚鰭、蟹鉗或貝殼等刺傷手部。當皮膚被劃破後,存在於海水或海產上的海洋分支桿菌從傷口進入人體皮下組織,引起皮膚潰瘍或皮下組織腫成塊狀。

甚麼是海洋分支桿菌

海洋分支桿菌與肺結核菌同屬分支桿菌類別,可存在於海水和淡水內,在28~32℃的水溫最為活躍,若水溫超過37℃則較難生存。因此,此病菌只會在人體筋膜蔓延,不會入侵溫度較高的內臟器官;在體內的潛伏期為4至8個星期。

海洋分支桿菌引起的徵狀常見於手指和手背的腫脹,可發展為潰瘍而結疤。如果病發時間較長,受感染後沒有即時治理,病菌可能蔓延至深層組織,如筋膜、關節等,而出現紅腫和感到痛楚。大部份患者經回憶,才想起多年前有過被海鮮刺傷的經歷。

對肝病患者或免疫力弱人士,病菌可蔓延全身,導致皮膚及肌肉發炎、影響手部活動功能。即使傷口已痊癒,病菌也可能會沿著筋膜擴散,例如從手指蔓延至手腕及前臂,影響整個肌腱,甚至腳部。一旦病菌深入人體深層組織,即會導致連接關節的筋膜發炎及腫脹,引致關節炎。

如何防範和治療

海洋分支桿菌一般不會導致死亡,但其治療過程十分漫長。患者需先接受手術,切除發炎的部份,再服用醫生處方的抗生素,為期6至9個月。治療海洋性分支桿菌的抗生素,並非一般的抗生素便可把它消滅。由於此病菌與肺結核菌屬同一類別,故此患者須服用治療肺結核菌的藥物,以治療海洋分支桿菌。患者亦必需完成整個療程,才可有效消滅病菌。

由於醫生對這種病菌都比較陌生,過去還出現過按照慢性筋膜炎來治療的個案,替病人注射類固醇後,反導致海洋分支桿菌加速生長,令病情更加嚴重而不能根治。亦有部份感染海洋分支桿菌後,誤被以為腫痛與風濕病有關,因而注射類固醇後,令病菌一發不可收拾,結果患者的傷口長出不少肉瘡。

勿大意 勿偏激

雖然海洋分支桿菌聽起來很嚇人,但它是能治癒的,而且不具有傳染性,所以廣大市民不用談「魚」色變。這種病菌經高溫烹煮就能滅掉,所以不會因食用海產品而感染上病菌,紐約衛生局也指出:「食用來自這些市場的食品不存在相關風險。」

海鮮業從業員、廚師及家庭主婦屬高危一族,處理海產時應做足防護措施,如戴上厚防水手套,或藉助工具(如鉗等)。一旦被海產刺傷,應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及包紮傷口,注意不要讓傷口再沾水;如果一星期後傷口仍然腫脹,應盡早求醫治理,並要告知醫生曾被海產刺傷。

此外,在進行潛水活動時,可穿上長袖的潛水衣,減少因皮膚直接接觸水中生物,而產生受傷的機會。有慢性肝病、糖尿病或免疫力弱的人亦為高危人士,應注意預防措施,以防止病菌引起的侵入性感染。在紐約,可前往皮膚科醫生處問診;也可撥打衛生局的傳染病科電話(347-396-2600),提出與醫師交談的要求。

(責任編輯:麗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