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災區醫院重建 台灣愛心滿滿
【大紀元3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特稿)311東日本大震災重災區岩手、宮城、福島等3縣年輕人大批出走,醫療、照護設施和人才不足情況嚴重。台灣援建宮城縣南三陸町唯一的公立醫院將擔負重責大任。
2011年3月11日海嘯來襲時,南三陸町唯一的公立醫院,5層樓建築遭海嘯沖至4樓高,醫療體系全毀。臥床病人來不及救出,死者加上失蹤者約70人,醫院職員4人罹難。
台灣民眾善款透過紅十字會捐助這家醫院重建,新醫院是具有醫療及照護整合功能的志津川公立醫院及保健福祉中心。
2月19日這天,記者與紅會人員在此地看到怪手、卡車進進出出,工人正積極整地。
志津川醫院理事長橫山孝明事務長表示,在安全考量下,新院址選在目前臨時醫院對面高地。整地作業預計7月完成,7、8月可動工,明年底完工。
新的志津川醫院總面積9663平方公尺,為3層樓鋼筋水泥的免震構造建築,有90床病床;保健福祉中心總面積3212平方公尺,為2層建築,可提供育兒、身障等服務項目。
整體重建預算追加到65億日圓(醫院53億日圓、保健福祉中心12億日圓),來自台灣的善款約有22億2000萬日圓。
宮城縣南三陸町保健福祉課課長最知明廣說,震災前,醫院、保健福祉中心分散在不同處,將來整合為一,可提供更好的服務。因有台灣的援助,日本政府也加碼補助,院方十分感謝台灣。
南三陸町人口高齡化的比率逾30%,高齡者醫療、照護、災後心靈支持非常重要。
南三陸町311震災前約有1萬7000人,災後少了3000人。
最知說,95%的町民還無法回到原來的住處,重建工程剛起步,現在最擔心的是町民不回流,只能靠儘速重建留住人。
災區3縣面臨嚴重的少子、高齡化問題,尤其是遭受海嘯席捲的太平洋沿岸地區面臨醫師荒。截至去年年底為止的統計,比起311震災前,沿岸區有131名醫師外流、原有2萬2459床的醫療機關病床少了2089床。
災區醫療機構面臨年輕醫師不願下鄉、值夜班,也不投入重症科別的問題。另外,醫療專家呼籲應儘速培養綜合診療醫師。像是宮城縣東北大學醫院4月起將新設研修醫師可就讀的綜合診療醫師課程,培養精通居家醫療、照護的在地醫療人才。
遭海嘯重創的災區6所公立醫院將陸續重建,但福島縣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廠周邊7家醫院的重建則遙遙無期。
老人保健設施或安養之家的照護職員也有人手不足的情況,如果長期住組合屋,體力易衰,或可能易有憂鬱、失智症情況。
台灣的紅十字會也支持日本赤十字社(紅會)的「緊急醫療服務及心理支持」、「災區健康照護」等整體復原行動計畫項目。
2月21日,記者與紅會人員到岩手縣山田町1處組合屋,看到紅會人員在輔導組合屋高齡者提前慶祝「女兒節」,做美工工藝並合唱。
組合屋社區還請來「北歐式健走」俱樂部盛岡地區代表太田正孝定期指導健走,一群阿公、阿嬤也能在雪地中走得滿身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