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微旅》袖珍藝術展 作品欣賞(三)
香港篇
香港地小人稠,寸土寸金,人們善於在有限空間中靈活安排格局。在空間的限制中往微觀發展,或許這是香港出現許多優秀微型藝術家的原因吧?他們多以念舊的情感塑造出他們從小熟悉的各種景象和建築,這些在快速發展的都會中逐漸或已經消失的種種,反映出香港本地的特色和現實中社會的變遷。
黎熾明
黎熾明(Lai Chi Ming, Tony) 從事建築模型行業26載,自 2007年從網上認識了一班香港微型藝術界的發燒友,開始利用工餘時間去製作個人的miniature作品。他的處女作是1:50的「和昌大押」模型,此後嶄露頭角,參加多個展覧,包括宮崎駿電影《借東西的小矮人亞莉亞蒂》微縮場景(2010)、太古城「懷舊香港情」和工展會「香江歲月」(2011)、中環展城館「獨特的香港縮影」(2012)、青衣城中港台三地聯展「祝『節』盛會」(2013)。
《和昌大押》
黎熾明的作品多取材自生活周遭所熟悉的景物,如《摩星嶺木屋區》是他學生時代每天搭船上學必經的地區,現今已經不存在了,因此希望能以模型重現,將許多港人共同記憶留下。他也擅長在作品中加上極微小的電動設備。他認為一件作品,要令觀賞者印象深刻,投入欣賞,就需要在作品中加入視覺及聽覺等動感元素,以增加真實感。例如:會轉動的風扇,會閃爍的招牌霓虹燈,會開關的自動門,會播放的微型電視機等等,這些東西裝置在那麼小的模型中難度是很高的,但黎熾明甘願費盡心思在每件作品中加上這些生動的元素。「微型藝術的製作需要高度恆心和毅力,過程雖然艱苦,但當完成一件作品時,隨之而來的樂趣、滿足感和成就感實在難以形容。」
《摩星嶺木屋區》
摩星嶺木屋區出現在二戰後,當時戰敗的國民黨家眷逃到香港,並暫居於香港島西面的摩星嶺。由於他們身無分文,所以只能倚著半山搭建簡陋的木屋。現在摩星嶺木屋區已經不存在,餘下的只有木屋地基的痕跡、石牆、泳棚等。因此,整個製作過程都得靠想像,從木屋的底座開始,以裝蛋糕的錫紙底盤作木屋外牆,全手工製作共十間,彷彿與真實中建造一間木屋一樣困難。再加上要為每間木屋加設電燈,有部分電線桿上的電線,表面是模型展品,實際是真的能為木屋供電,呈現了當時的老舊環境。
《香港髮廊》
數年前作者留意到牛頭角下邨清拆的新聞,邨內的幾間舊式理髮廳都要面臨結業,這些僅餘的舊回憶、舊物件都會隨之消失,感覺十分惋惜,因此激發起作者製作「香港髮廊」模型的念頭。為求作品逼真,作品頂部隱藏了一個小型慢速馬達,在內部藏上十多顆微型LED白光燈,經過多番嘗試,最終做出了轉動的燈箱和發光的招牌燈。
《香港涼茶》
涼茶是嶺南文化的代表,在香港的街頭巷尾,涼茶鋪隨處可見。傳統的涼茶鋪面積不大,而門口櫃檯裝涼茶的大銅壺特別搶眼。由於香港人生活節奏急速,向著店外擺放著「廿四位」、「銀菊茶」、「五花茶」等不同口味的涼茶,急著趕路的人可以在門外站著喝一碗,然後繼續上路。不趕時間的,便可留在店內,一邊看著電視,一邊細嘗甜苦。
《香港冰室》
冰室是富有香港特色的傳統用餐地方之一,和茶餐廳不同之處,是不售賣飯菜,而只有冷飲、甜品及小食。隨著租金的飆升,這種獨專一味的冰室漸漸被包羅萬有的茶餐廳取代而越來越少了。出爐麵包、香濃咖啡、新鮮蛋撻、餐肉雞蛋通粉等,揉合了東西飲食文化,純粹「香港製造」,獨一無二。這個作品裡面,陪伴不少老香港人一起見證歲月流逝,亦跟隨時光而慢慢消失。
曾潤明
曾潤明 (Tsang Yun Ming, Sandy) 在多年前往英國旅遊期間,偶然發現一些微縮傢具器皿,就此迷上微型藝術。加上參觀香港微型藝術會展覽時,巧遇一群默默耕耘、志趣相投的微縮藝術愛好者,令他一窺其博大精深,並投身其中。從早期的搜集收藏直至後來的自行製作,曾潤明體會到的樂趣難以言喻。「搜材、設計、林林總總的仿真製作,加上不同介面但仍然保持一點童心的參與者,正是微縮藝術令人神醉的地方。」他希望藉此展覽推廣這種無彊界的藝術。
《大豐香莊》
香燭店提供不同種類的祭祀用品。時至今日,除了販售傳統用品,更加入不少潮流產品,令人目不暇給。七月燒街一〈拜街〉在香港俗稱鬼節,市民在路邊焚燒冥紙香燭超渡遊魂。製作過程中作者認為用真正的冥紙製作,才能展示出其特色。
《珍瑜坊玉器鋪》
香港地少人多,在樓梯底的營運的小商店就是因地制宜而形成的特色店鋪。製作過程中最困難是如何製造一粒1:12的玉件,經過多番嘗試不同的物料和方法才製成現實的展品。
安泰
1979年出生的安泰(On Tai)是地道香港人,從事攝影工作超過十五載。他自小已醉心於微型的事物上,加上工作的關係,對細節的執著,漸漸形成對製作微型藝術的熱愛。在選擇題材方面,因為童年的經歷,對舊香港的著迷,令安泰的作品無論在興趣、工作與藝術創作上,都離不開舊香港的影子。
2011年初,在機缘巧合下認識了一位製作微型藝術的前輩,正式開始了微型藝術創作。2012年,首個微型藝術作品──「雞寮」, 在香港大會堂「展城館」展出,同年該作品亦奪得香港比例模型會舉辨,公開模型比賽的「最佳香港主題」及「最喜愛作品」兩個獎項。2013年,第二件作品──「籠屋」應邀於香港文化中心及兩大商場展出,並奪得「最感動人心大獎」。
除微型藝術外,目前仍積極參與各項有關老香港為題之創作,包括裝置藝術、產品設計及攝影等,好讓更多人知道前人的智慧,並將舊香港的經典與傳統持續傳頌下去。
《籠人》
「籠人」是參照香港籠屋的真實狀況而製成的。製作「籠人」這作品的目的,是想刻劃香港住屋問題的獨特性,這亦正反映著香港人能屈能伸的個性,以及可悲的生活環境。
何國添
何國添(Ho Kwok Tim)自幼熱衷砌模型和繪畫,夢想當一個藝術家,然而現實中每天都要為三餐奔忙,早就把童年的玩具、興趣和夢想全都放下了。
然而為了尋找女兒喜愛的玩具,一日重臨他久違了的玩具店,卻再次點燃熱情,開始搜集各類有趣的迷你食玩,一發不可收拾。土生土長的何國添對香港的舊事物有種深厚的情結,因此收藏了不少老香港玩意、有當地特色的物品和舊玩具。他還發現坊間生產的迷你玩具,取材於早期香港產品的很少,因此激發他製做香港舊日童玩的動機。他挑選了一些合適的懷舊玩具,以1:12的比例來參照製作出微型玩具。並參與製作第一件展品「添記玩具」,踏上了一條追尋童年夢想的路。他參與製作的展品還有「花籠」及「聖誕中的聖誕」。
《添記玩具》
李來有
喜歡習畫的李來有 (Li Loi Yau)自覺天分不高,並未走上藝術之路;直到遇上了微型(袖珍)藝術,才感覺找到了自己的路,他經常禱告,希望他微型創作發展的願望能夠達成!此後,他完全沉醉在微型世界裡,經常不自覺挑燈創作至夜深;甚至不惜放棄小學教職以它作為主業;又成立「微藝會」,希望能推廣,與大衆分享。
從這次的聯合微型(微縮)展中刻畫香港特色的作品《排檔》系列,可以看到他的努力與付出沒有白費。
《排檔》 (魚檔、中式鞋檔、西式鞋檔、花檔、雜貨檔、蔬菜水果檔)
小城裡的橫街小巷,盡是一些顯露歲月舊痕,又毫不起眼、毫不引人,而設計陳設都樸實無華的小店。街道旁邊佈滿精簡樸素的綠色小排檔:花檔、鞋檔、蔬果檔、金魚檔……他們確是香港本土其中一大特色!作者希望以微型藝術去表達對這些香港的珍寶及其主人們的珍惜之情!
陳翠薇
《中秋節燈籠鋪》
作者希望沿用傳統的方式製作微型燈籠,所以跟燈籠師傅學習如何製作真正的燈籠,並從中獲得不少資料。製作燈籠的過程絕不容易,費時也費工,原來燈籠師傅於每年復活節就開始製作燈籠,就是為了足以應付中秋節的需求。一件物品的價值,跟其製作時間與心力,不一定成正比的。
《展豐老金行》
為了製作一個傳統中式金行的作品,作者特意造訪於香港碩果僅存的老金行拍照及訪問。由於要製作很多珠寶,而且要製作得神似,作者亦到訪了個大小店鋪,務求找到合適的金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