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社:中國放緩將波及全球的五個方式
【大紀元2014年02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雖然反應是姍姍來遲,但金融市場和企業老總們已經被中國無情的增長下滑驚醒,都爭先恐後地應付全球商業痛苦的變化。
美聯社2月11日報導說,在過去幾十年,中共投入大量資金到修建新工廠,高速公路和公寓樓群。這推動國內爆炸性增長和將洪水般資金流入到出售鐵礦石的出口國家比如澳大利亞和秘魯。
但是現在,北京已經對熱潮踩剎車。就像一名船長在波濤洶湧的海面扭轉笨重的船隻,中共領導人試圖帶領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脫離對投資的依賴並轉向一個消費型社會。
在過去兩年,隨著北京箝制推動債務達到危險水平的支出熱潮,增長一直下降。這意味著中國對進口貨物需求的減少,包括從銅,到水泥到工廠機械到推土車。
中國去年的增長是7.7%,只有2007年的14.2%的一半。在一月份出乎意料的製造業下滑令人關注經濟放緩的深度之後,全球股市下跌。隨著貿易,零售業和製造業疲軟,增長看起來將進一步下降。
「今年增長放緩將比許多人預計的更加快。」倫巴第街研究所(Lombard Street Research)經濟學家Diana Choyleva說。
下滑的中國需求已經導致澳大利亞礦山就業削減。其他依賴中國創收的公司也在削減銷售預測。
至於中國公司,他們面臨更加嚴峻的國內競爭。這一點加上虛弱的投資,可能導致裁員和削減工資,如果北京未能處理好轉型時期的挑戰。這可能損害消費者支出,導致螺旋式下滑。
「它將然後變成一個墜入谷底的比賽。」Choyleva說。
–大宗商品
中國對商品巨大的胃口推動了澳大利亞和非洲等新興經濟體的熱潮。隨著收入下降,出口國家在削減他們的就業,政府在收緊他們的開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削減了對南非,巴西,中東和東南亞的2014年增長預測。卡特彼勒公司已經削減了13000份就業,將之歸咎於中國增長放緩和礦山虛弱的開支。
–外國公司
全球公司長期以來視中國為有希望但最令人沮喪的市場。
中國是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和其他汽車製造商的最大市場。百勝餐飲集團,必勝客,肯德基和塔可鐘的全球營收有一半來自於中國。但是美國和歐洲公司已經受到更嚴峻競爭的擠壓,並且北京限制外國公司進入有前途產業比如清潔能源。
–汽車行業
中國在2008年危機之後提振了全球汽車行業。它在2009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年銷售在以雙位數的速度攀昇。但是增長現在急劇下降。
–中國人在海外收購
由於在國內受到擠壓,中國公司可能試圖通過收購國外品牌和技術來磨礪他們的競爭力。過去的收購包括沃爾沃汽車,地中海俱樂部和美國肉類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上個月,總部位於北京的聯想集團購買IBM的部份服務器業務,從谷歌公司購買摩托羅拉手機業務。
–可能的贏家
北京鼓勵消費支出的努力。中國消費品的市場在增加,比如來自巴西的小麥,來自明尼蘇達的大豆,來自法國的葡萄酒。這樣的銷售可能加速,如果北京可以勸說家庭支出更多。另外,共產黨承諾的諸如醫療,高效能源和污染控制領域的供應也可能看到機會。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