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2月10日訊】歷史和歷史人物的千秋功過由後人評說,許多歷史人物在重大歷史關頭的選擇,往往令人扼腕,近代歷史上的幾個悲劇人物所造成的悲劇,可以給現今人們帶來啟示,他們是袁世凱、汪精衛和希特勒。
隨著歷史的發展,或許後人或對袁世凱、汪精衛和希特勒這三個人的歷史評價發生變化,但現今的評價似乎已經蓋棺論定,竊國大盜、漢奸賣國和戰爭狂魔的惡名幾乎成其別名。但這三人卻有一共同點:如果他們沒有做出面臨重大歷史關頭的那個最後決定的話,他們很有可能名垂青史。
袁世凱如果在1916 年稱帝前患病去世,那麼袁的歷史定位將大不相同。袁世凱無論從實力、能力和威望等各方面來講,其實是民國建立後眾望所歸的總統人選,當時人們曾把他稱為「中國的華盛頓」。
袁世凱在軍事、經濟、教育、文化、政治等方面各有建樹,他和平逼迫清帝退位,以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避免流血衝突的方式結束了一個清王朝的統治。他領導的北洋政府開放黨禁,新聞自由,使中國在思想領域上出現自春秋時期後第二個「百家爭鳴」時期。經濟上確立「私有產權」制,推行「自由經濟」,使中國經濟在晚清後出現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在袁氏稱帝前,中華民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中央政府是一個可以駕馭全國的政府,袁去世後,中國才真正進入軍閥割據的混亂之中,其實至蔣介石日後的成功北伐以致抗日爆發,中國都一直處於軍閥割據狀態,蔣介石的南京中央政府,真正能控制的也就是江、浙等少數幾個省區。
袁世凱的稱帝也絕非一句「一意孤行」那樣簡單,當時,全國的所謂「勸進」已經形成風趨勢,比如後來起兵討袁的蔡鍔當初多次勸進袁世凱君主立憲制。袁世凱最後選擇稱帝除了個人野心之外,也有誤判形勢被人所誤的因素存在,主要還是逆歷史大勢而動,最後被民眾拋棄。
如果汪精衛在1935年11月1日對他的刺殺中不治身亡的話,或許是汪精衛人生最好的歸宿,中國近代歷史上將少了一位遭人病詬的漢奸,而多出了一位受人景仰的政治家。「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曾經壯懷激烈的少年英雄、民國元老、淡泊功名、在私德上幾近完美的汪精衛,也是出於對形勢的誤判,做出了在現在看來是悲劇的選擇:與日本合作。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之所以能夠獲絕大多數德國民眾的支持,主要原因在於到1936年希特勒解決了德國大眾的失業問題;當然,他不僅創造了「經濟奇蹟」,而且創造了「擴軍奇蹟」,到1939年德國實際上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希特勒還推動德國的社會變革,推進了德國人的「社會化」,讓他們感到了集體生活的溫暖。僅1933、1934、1935三年,希特勒就把德國這個全世界赤字和失業率最高的、實際上已經破產的國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經濟強國,而且這完全不是靠外國投資和援助取得的。如果在希特勒最後不做出發動戰爭的決定,那麼希特勒取得的成就完全可以和德國歷史上的名相俾斯麥相比肩。遺憾的是,希特勒最後選擇了邁向深淵的一步,成為了給世界造成巨大災難的戰爭狂魔。
給人的啟示則是:一個身處重位的人物,過去做過甚麼並不重要,而在面對影響歷史與人類命運的重大歷史關頭的最後選擇時如何做,才是至關重要的。那麼,如今面對擺在世界面前的「是否拋棄中共惡黨」這個關係到人類未來的重大選擇上,那些身居高位、手握重權的人們,需要做出明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