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張良和陳平在秦末漢初都是叱咤風雲、名垂史冊的人物,司馬遷在寫作《史記》時,分別把他們寫入了〈蕭相國世家〉、〈留侯世家〉和〈陳丞相世家〉中。
班固的《漢書》基本承繼了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三人的記述,但由於體例的關係把他們三個人分別放在《漢書》列傳的第九和第十部分,在對三人的評價上和司馬遷大致相同。
蕭、張、陳三個人中,蕭何功勛卓著,被劉邦分封為漢朝第一功臣。漢五年,在劉邦對下屬論功行封時,蕭何被封為酇侯,食邑八千戶。
面對曹參等武將的不滿,劉邦對他們說:「你們充其量也就是個追捕禽獸的獵狗,而蕭何是指出哪裏有獵物的獵人。況且你們只有幾個人追隨我,蕭何舉家族幾十人追隨我,所以他的功績是最大的。」
當時,就連身中七十多創的曹參,在分封時也只是獲得了一個平陽侯的爵位,位置被排在蕭何之下。
蕭何被分封為酇侯後不久,劉邦為了再次嘉獎蕭何特地為其增加食邑兩千戶,同時分封了所有蕭氏子弟,並賦予蕭何帶劍進宮、鞋履上朝、面聖免禮的特權。漢十一年,劉邦聽說蕭何和呂后殺害韓信的消息後,再次增加蕭何食邑五千戶,職位由丞相拜為相國,並派一名都尉率五百士卒保護蕭何,權傾一時。
留侯張良從鴻門宴秘密幫助劉邦,並開始追隨他,曾經隨劉邦征戰四方,但是少有功績。後來因體弱多病的原因,專門為劉邦出謀劃策。在定都長安、陰封韓信、固陵會侯、分封雍齒和更易太子等重大事件上,為劉邦、呂后出謀劃策。
漢六年分封功臣時,劉邦讚譽張良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要張良自擇齊地三萬戶而封,後來在張良的堅持下被封為留侯,食邑五千戶。
有盜嫂昧金緋聞惡名的陳平,既沒有蕭何與劉邦那般同鄉知遇、舉家追隨的淵源,也沒有張良出身貴冑、先祖庇蔭的基礎,完全靠自己幫助劉邦離間項羽與范增、雲夢誘捕韓信、智解白登之圍等密謀奇計,先後被封為戶牖候、曲逆侯,食邑五千戶。
劉邦死後,陳平繼續得到呂后信任,輔佐年幼的漢惠帝。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與王陵一起被擢為左右丞相。呂后死後,陳平和周勃等一起誅殺呂氏,立代王劉恆為帝,其間陳平官至丞相。
蕭何、張良和陳平在楚漢之爭、逐鹿中原的歷史過程中,立下了如此功勛,父榮子貴,子承父業,本是天經地義之事。他們在自己建功立業的過程中,也都希望自己的子孫能依靠父輩的庇佑享受人間榮華。
可是根據史書記載,他們三人的後代不僅沒有從前輩獲得的榮華、爵祿中得到福報,反而從前輩那裏承繼了惡業和禍殃,不是斷子絕孫就是斬首棄市,令讀史閱古的人不勝感嘆。
那麼是甚麼原因使他們三人的後代惡報加身呢?在《史記》和《漢書》記載中,蕭何、張良、陳平終其一生,不過是為其主劉邦竭誠盡智而已。以史料翔實、記錄客觀而聞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和班固,在書寫三人的歷史時也沒有收集到他們行凶作惡的紀錄。
蕭、張、陳三人後代遭遇的不幸,似乎是無妄之災、無因之報。其實透過歷史記述的經緯脈絡,就可以看到在為劉邦竭誠盡智的活動中,他們三人在漢朝第一功臣韓信被殘殺、三族被誅夷的悲劇中分別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造下程度不同的惡業,也因此讓自己的後世子孫承受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惡報。
劉邦對韓信的猜忌和謀害之心起始於漢四年。當時平三秦、出井徑、滅燕趙、並齊地、絕項羽的韓信,已經是楚漢相爭格局中最重要的力量。不論他投向楚漢中的哪一方,哪一方必然獲勝。
韓信自己也具備既不聯漢、也不助楚,以自己龐大的實力和影響順應天下厭戰之心,平定楚漢和其它諸侯,一統天下的實力。
然而,韓信卻始終抱著對劉邦「讓我坐他的車、穿他的衣服、食用他的美食」的感恩,認為自己應該秉持坐別人的車就應該承擔他的災難、穿別人的衣服就應該考慮別人的憂愁、食用別人的美食就應該在關鍵時為別人死難的忠義。(待續)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