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12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穆清綜合報導)全球最大的警察組織、國際刑警組織的官方資料顯示,目前位列紅色通緝令中的中國籍人員至少160人,其中相當數量為涉貪、涉經濟犯罪人員,何時能將他們緝捕歸案令外界關注。
國際刑警組織是規模僅次於聯合國的第二大國際組織,目前共有190個成員國。經由該組織發出的「紅色通緝令」被公認為是一種可以進行臨時拘留的國際證書,它的通緝對像均是有關國家法律部門已發出逮捕令、要求成員國引渡的在逃犯。
據《鳳凰週刊》報導, 在國際刑警組織(ICPO)官方網站公開的紅色通緝令中,有高度疑似女巨貪楊秀珠的親屬。楊秀珠案被大陸定為特大貪污受賄案,加之其女性高官身份,一直受到媒體高度關注,可稱是迄今為止大陸最知名的女貪官。
楊秀珠曾歷任溫州市建設局副局長、溫州市規劃局局長、溫州市市長助理以及溫州市副市長。出逃前,官升至浙江省建設廳副廳長兼浙江省城市化辦公室主任,主管城市建設。自上世紀80年代末起,伴隨著溫州經濟發展,一路貪污受賄至本世紀初。
報導說,楊秀珠的外逃經歷僅僅是一個縮影,提前將家人和巨額財產轉移至海外,為自己準備假證件以便案發後出逃,已成為越來越多貪腐官員「逍遙法外」的主要路徑和方式之一。
逾50名大陸涉貪人員遭全球通緝
打開國際刑警組織官方網站首頁,即可看到右上角顯眼位置有三個不同顏色的小標識,位列第一的,配有紅色國際刑警警徽的「WANTED PERSONS」標識,即該組織最為著名的國際通報——紅色通緝令。
國際刑警組織重要職能之一是協助成員國跨境偵查犯罪。經由該組織發出的紅色通緝令,被公認為是一種可以進行臨時拘留的國際證書,它的通緝對像均是有關國家的法律部門已發出逮捕令、要求成員國引渡的在逃犯。
每一張紅色通緝令都包含有被通緝者的姓名、性別、出生日期、國籍、所涉罪名等基本身份信息描述。絕大部份還配有至少一張照片,並標注了頭髮、眼睛顏色等外貌特徵。紅色通緝令每五年重新發佈一次,但是只要涉案人員一天沒有歸案,通緝令將長期有效。
《鳳凰週刊》記者發現,在ICPO官網紅色通緝令搜索頁面的國籍一欄中輸入「china」,可以查詢到的中國籍被通緝人士160人(該網站按國家搜索的顯示條目數上限。更換搜索方法,仍可發現少量其他被通緝者)。這一數量遠多於可以查到的歐美發達國家的被通緝者數量。
將被通緝人員的信息進行梳理和核實後可見,160人大名單中,有超過50人的罪行明確涉及職務犯罪和貪污腐敗,比例占被通緝中國籍人員總人數的三成。
他們涉嫌的具體罪行包括:貪污、賄賂、挪用公款、職務侵佔、挪用國家財產、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等。
經核實,這些被通緝人員外逃前的身份,大多是政府公職人員、國企管理層,不少疑似是被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知名貪官。
攔不住的官員外逃潮
據中共商務部早前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近三十年來,中共外逃官員數量約為四千人,捲走資金約五百多億美元。而且這些外逃官員絕大多數是有權有勢的「 一把手」和在銀行工作的「近水樓台」官員。他們中有國企的董事長、總經理,有中共機關的副市長、廳長、甚至部長級官員,有銀行支行行長、分理處主任等。
此外,這些官員絕大部份在外逃前都已經是在位的「裸官」,即配偶子女都早已移居海外,自己一人留在國內做官。等到找到合適的時機,這些官員或採用真證件堂而皇之的出境,或使用假身份證辦理真護照,透過旅行團出境再轉往第三國。而最受這些外逃官員歡迎的是那些有獨立司法體系的國家,如美國、歐洲、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因為這些國家通常不會因中共施壓而把他們引渡回國。
據央行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外逃官員根據身份級別以及卷帶的資金多少,逃亡國家不同。
報告稱,卷帶金額相對小、身份級別相對低的,大多就近逃到周邊國家,如泰國、緬甸、俄羅斯等;案值大、身份高的官員大多逃往西方發達國家;一些無法得到直接去西方國家證件的,先到非洲、拉美、東歐的小國,伺機過渡。此外,有相當多的外逃者通過香港中轉,利用香港世界航空中心的區位以及港人前往原英聯邦所屬國家可以實行「落地簽證」的便利,再逃到其他國家。
近年來官員外逃加速
近幾年來,尤其薄熙來事件後,中共政局極為動盪,即便大權在握也不能給中共官員帶來真正的安全感,紛紛謀劃後路或外逃。
2012年12月16日,北京國家民航總局公安局消息稱,2012年全年,在北京的國家部委和北京市的黨政機關處級以上官員攜款外逃人數突破新記錄——僅僅在北京市機場海關出逃的中共黨政處級以上級別的官員人數已經高達354人,他們共計攜帶走3000多億人民幣的贓款。
2012年中秋和十一期間出境的公職人員有1100多人沒有按時返回,其中714人確定為外逃。2012年12月3日至8日的5天裡,在大陸7個航空港、4個邊境口岸,先後攔截被列入審查名單中的115名圖謀出境外逃的官員。
2014年6月,大陸多地曝出當局收繳官員護照禁止出國的消息。2014年中共開始對中國各省份「裸官」摸底。2014年7月底,各省份「裸官」摸底調查已基本結束,十餘省不公佈摸底數量。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教授張希賢8月7日稱,「『裸官』問題涉及人數可能較多,幹部級別也可能較高,擔心公佈具體情況後可能引起政治『地震』。」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