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有個叫陳寔的人,是個飽學之士,品行端正、道德高潔,遠鄉近鄰都非常敬重他。陳實不僅自己自覺自律,對兒孫們要求也相當嚴格,常常抓住各種機會教育他們,且很注意方法,所以總能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有一年洪水泛濫,淹沒了大片村莊和良田,成千上萬的人無家可歸,到處逃荒。為此盜賊四處橫行,天下很不太平。
一天夜裏,有個小偷溜進了陳寔家。他剛要偷東西,忽聽幾聲咳嗽,不好,有人來了。慌亂間,小偷一時找不到妥當的藏身之處,就順著屋內的柱子爬到大梁上伏下身子,大氣也不敢喘。
陳寔提著燈從裏屋出來拿東西,偶然間一抬頭,瞥見梁上的一片衣襟,他馬上心知家裏進了賊。
但他一點不驚慌,也不急著抓小偷,而是從容不迫地把晚輩們全都叫起來,召集到外屋,然後十分嚴肅地說道:「孩子們啊!品德高尚是我們為人的根本,在任何情况下,我們都應該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不能够因任何藉口放縱自己、走上邪路。
有些壞人,並不是一出娘胎就是天生的壞人,而是因為不能嚴格要求自己,慢慢地養成了不好的習慣,後來想改都改不過來了,這才淪爲壞人。比如我家梁上的那位君子,就是這種情况。我們可不能因為一時的貧困而丟掉志氣、自甘墮落啊!」
聽了陳寔的一番教誨,梁上的小偷吃了一驚:原來自己早就被發現了。同時又爲陳寔的話所感動,他不但沒抓自己反而耐心教育自己。小偷羞愧難當,就翻身跳下梁來,向陳寔磕頭請罪說:「您說得太好了,我錯了,以後再也不幹這種勾當,求您寬恕我吧!」
陳寔和藹地回答道:「看你的樣子並不像個壞人,也是被貧窮所逼的吧!以後要好好反省一下,要改還來得及。」說完,他又吩咐家人取來幾匹白絹送給小偷。小偷感激涕零,千恩萬謝地走了。
從這以後,這一帶就幾乎再沒有偷盜之類的事情發生了,可見善化的力量。
還有一個叫陳囂的人,是西漢時期浙江紹興人,他爲人忠厚忍讓。陳囂小時候,有一次在城外的水邊捕魚,有人去偷他的魚,結果被陳囂發現了,偷魚人急忙往草叢中躲避,陳囂追上他,要把自己的魚送給他,那人非常慚愧不肯接受,從此以後再也不偷魚了。
陳囂與紀伯是鄰居,有一天晚上,紀伯偷偷把兩家之間的籬笆拔起來,向陳囂家的地裏挪了一些,以增加自己的土地。陳囂發現後,等紀伯走了,偷偷把籬笆拔起,向自家的地裏又移了一丈,使紀伯家的地更大了。
紀伯知道後,很慚愧,除了把侵占的地全部歸還給陳囂家,又將籬笆向自己這邊挪了一丈二尺,看來寬厚忍讓是化解利益衝突的最好方法。
朱沖是晉朝南安人,自小品行卓絕,非常好學,喜好清靜,注重節制自身欲望。家中貧困,以耕地種田爲業。
有一次,鄰居家的牛不見了,認爲朱沖的牛就是他家丟的那頭,便把朱沖的牛牽回家了。後來,鄰居在樹林中找到自己的牛,感到非常慚愧,於是要把牛還給朱沖,結果朱沖却推辭不接受。
還有一戶人家,總是故意讓牛去吃朱沖家的莊稼。朱沖每次都帶上自己割的草,把牛牽著送回去,沒有絲毫怨恨和生氣。牛主人非常慚愧,從此以後再也沒有重復以前不好的行爲,這就是寬恕和以德報怨的力量吧!
朱沖淡泊名利,以農耕爲樂,朝廷多次召其為官,他都予以拒絕。朱沖居住的地方靠近少數民族,因爲朱沖的過人德行,少數民族的人都非常敬仰尊重他,朱沖也以禮讓教化他們。朱沖的德行和教化遍及整個鄉里。
明朝時常州有個叫吳子恬的人,他的繼母唐氏對子恬非常嚴厲刻薄,子恬有時難以忍受,而賢德的妻子孫氏便一次又一次的勸慰他,不讓丈夫冒犯長輩。等到父親去世後,繼母把私藏的錢都交給親生兒子,並將好的耕地也全分給親生兒子,僅分給子恬一點不好的耕地。
子恬非常氣憤,孫氏努力勸丈夫不要因此冒犯母親,自己家裏雖然貧寒,但如果能够努力耕作一定能過活的。
從此以後,子恬夫妻倆歷盡艱辛,努力耕耘。不到十年時間,家裏就很富裕了。但他的弟弟卻因為好賭,早把田産變賣光了,已經到了沒有辦法過活的地步。此時,孫氏不但沒有幸災樂禍,反而不計前嫌,以德報怨,勸丈夫把繼母和弟弟都請到自己家裏來一起生活。
上天眷顧好人,因為孫氏的賢德,她的三個兒子都學業有成、金榜題名。
俗話說「冤冤相報何時了?」以怨報怨,以惡治惡,不但不能解决問題,反而使矛盾和仇恨更大。如果能以德報怨,寬容大度一些,這就會化解恩怨,消除仇恨,於人於己都大有裨益,何樂而不爲呢?
這些道理現代人也都明白,但是要身體力行卻很難,其實,捨棄一些名利之心,得到的是更大的快樂,那卻是無價的。我們爲什麽不多去實踐一下呢?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王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