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國際足球

光輝不再的巨星——托雷斯和巴洛特利

【大紀元2014年12月18日訊】在英超這個備受矚目的舞臺上,閃耀過無數個神采熠熠的巨星,他們曾經叱吒風雲的「高光時刻」給球迷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他們也曾是體育版頭條的不二人選。但是,近兩年來,由於各種不同的原因,他們的表現卻不盡人意,曾經擁有的光環正在漸漸褪色,作為前鋒的他們,不但無法取得進球,甚至拖了自己所在球隊的後腿,在足球這個「名利場」上,已經遭到了「人見人棄」的地步。其中托雷斯(Fernando Torres)和巴洛特利(Mario Balotelli)相當有代表性。

托雷斯從「金童」到「棄星」

2007年,意氣風發的托雷斯從西甲球隊馬德里競技以2,200萬英鎊價格轉會來到利物浦,開始了他的生涯「高光時刻」,他在利物浦的第一個賽季就為「紅軍」打進了24個進球,2009年歐冠1/8決賽,托雷斯在第二個回合進球,率領利物浦兩回合總比分5-0淘汰了皇家馬德里。托雷斯在代表利物浦參賽的142場比賽中,打進了81個進球。

由於托雷斯在利物浦出色的表現,2011年,他以創記錄的5,000萬英鎊的價格轉會到切爾西,成了當時英超最受矚目的人物。來到切爾西以後,托雷斯在巨大的壓力面前,並沒有顯示出他5,000萬的身價,他在代表切爾西的172場比賽中,只進了46個球。但是,他在代表切爾西隊的幾場關鍵性比賽中,都作出了關鍵性的貢獻,例如,2012年歐冠決賽,托雷斯替補登場,在終場前兩分鐘爭得切爾西全場唯一一個角球,德羅巴利用角球破門扳平比分。點球大戰後切爾西總比分5-4擊敗拜仁,歷史上首次獲得歐冠冠軍。在第二年歐聯杯比賽中,托雷斯助切爾西一路殺到決賽,每一輪淘汰賽都有進球,並在決賽中打入一球,最終切爾西奪得歐聯杯冠軍。托雷斯在代表西班牙國家隊的比賽中也表現非凡,2008年和2012年隨西班牙兩獲歐洲盃冠軍,並在2008年獲得歐洲盃金靴獎。

但近兩個賽季以來,托雷斯一直在走下坡路,進球荒和表現不穩定是他最大的問題,為了給他創造一個全新的環境,今夏,切爾西把他租借給AC米蘭兩年,但是,從賽季初到現在的表現來看,十場意甲聯賽,594分鐘的出場時間,一粒進球,0次助攻,這樣的數據,對於一個曾經的世界級前鋒來說,顯得頗為寒磣。從主力到輪換,從輪換到末位替補,托雷斯在意甲的生涯陷入低谷。

更為尷尬的是,AC米蘭已經要求在今年冬季退貨,而托雷斯如果在冬季回到切爾西後,隊中前鋒科斯塔、德羅巴和雷米的輪換已經趨於平衡,沒有了托雷斯的位置,托雷斯成了實實在在的包袱,由於托雷斯年薪930萬英鎊的高額開支,切爾西已經準備0價出售托雷斯。曾經大紅大紫的托雷斯如今面臨被清洗的地步,的確令人唏噓,一代巨星從此隕落。

巴洛特利(Mario Balotelli)(左)(Alex Livesey/Getty Images)


巴洛特利「星光」漸漸暗淡

巴洛特利是一個有爭議的足球大牌,他在足球場上時常有著獨立特行的表現,在球場外,更是有著令人驚詫的舉動。

2007-2008賽季,他代表國際米蘭出賽,在意大利杯對陣雷吉納和意大利杯1/4決賽對陣尤文圖斯的比賽中,他兩次梅開二度,助國米分別以4-1和3-2戰勝對手,那時,還不到18歲的巴洛特利向世界宣告:超級馬里奧橫空出世!

2010年巴洛特利來到曼城,由於他的言行舉動的匪夷所思,往往受到了媒體的嘲笑和人們的指責。在曼城的第二個賽季,巴洛特利終於適應了英超的風格,成為曼城的主力前鋒。在曼切斯特首場德比中,巴洛特利梅開二度,導演了對曼聯的6-1的「狂屠」;攻入首球後他揭開球衣,露出了內衣的三個字:WHY ALWAYS ME?其充滿疑惑的眼神和表情是在向世界炫耀:「巴神」已來到了世界。

從此,一個獨立特行的「巴神」出現了,球場上,他用進球來證明他的價值,球場外,他用「玩火」、口無遮攔、生活不檢點等怪異行為來證明他的無腦和腦殘。2012年歐洲盃,意大利2-1擊敗德國,又是巴洛特利的梅開二度,把德國隊擋在了決賽的門外。

2013年,他回到了意大利,為AC米蘭效力,由於他的踢球風格不能融入到AC米蘭的體系中,他在AC米蘭過了一個平淡的賽季。2014年,利物浦隊由於蘇亞雷斯的出走,隊內急需一名前鋒來彌補空缺,於是,巴洛特利再次回到了英超。巴洛特利重返英超後遲遲沒有找回狀態,至今在英超聯賽沒有取得進球,並且表現並不安份,還在社交網站發佈有關種族歧視的不當言論而遭到英足總的指控,其後果可能是禁賽數場。

巴洛特利的低迷和不靠譜嚴重影響了利物浦這個賽季的發揮和成績,主教練羅傑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已經開始棄用巴洛特利。球員的身價是要靠在球場上的表現來體現的,巴洛特利在球場上的低迷以及與團隊的不配合,已經完全影響到他的職業生涯,他的「星光」已經漸漸暗淡,才24歲的巴洛特利從「球神」到「神棍」的轉變,已經向世界證明:球品和人品一樣重要!**

責任編輯:李熔石